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碳费每吨300元起征!碳费、碳权、碳税是什么?一文看懂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碳费每吨300元起征!碳费、碳权、碳税是什么?一文看懂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greenpeace.org/taiwan/update/30747/%E7%A2%B3%E6%AC%8A%E3%80%81%E7%A2%B3%E8%B2%BB%E3%80%81%E7%A2%B3%E7%A8%85%E6%98%AF%E4%BB%80%E9%BA%BC%EF%BC%9F%E7%A2%B3%E4%BA%A4%E6%98%93%E5%B8%82%E5%A0%B4%E5%A6%82%E4%BD%95%E9%81%8B%E4%BD%9C%EF%BC%9F/

在气候变迁的阴影下,"净零排放"已成为全球共识。2024年10月,台湾碳费起征价定为每吨300元,符合绿色和平起征价300元的诉求。未来,碳费将分阶段逐步调升。然而,随之而来的优惠政 策可能削弱其实质效果,企业更可能将这些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在 这场碳定价的浪潮中,我们是否忽略了碳的真正意义?让我们一同 揭开碳的神秘面纱。

台湾碳费出炉!一般费率每公吨300元

(2024.10.07 更新)

台湾碳费起征价出炉!2024年10月7日,环境部召开碳费审议委员会,最终决定将一般费率定为每吨碳新台币300元,将来会分阶段逐步调升。

根据环境部的规划,初步征收对象将锁定年排放量超过2.5万吨的电力业、燃气供应业和制造业,约影响281家企业和500家工厂。2025年5月将进行试申报,并于2026年正式开始征收碳费。

虽然环境部确立了碳费起征价,却为了鼓励企业减碳推出"自主减量计划",企业只要通过环境部的审核,即可申请AB优惠费率。此举极可能让企业将碳费视为可负担的营运成本并转嫁于消费者,致使对企业 的减碳约束力大打折扣,更无心投入转型再生能源。

绿色和平专案主任徐祥诚表示,环境部长过去受访时曾强调2030年碳费将调升为1,500至2,000元,因此呼吁环境部坚守承诺,尽快研拟并公布未来几年碳费调整蓝图,使企业正视碳排成本必定增加的事实。

绿色和平也呼吁经济部积极敦促企业,切勿因短期的低价碳费而轻忽减碳的重要性;此外,经济部应提出新政策扩大净零投资,以鼓励企业投入再生能源自发自用,加速推进台湾的净零进程。

碳权是什么?

"碳权"简而言之就是"排碳的权利",通常以一公吨的碳排放量来作计算单位。根据碳权所产生的方式不同,又分 为以下两种:一是透过政府强制性的总量管制与交易(Cap and Trade)产生;另一 种则是在自愿性市场产生,时常被企业用作碳抵换(Carbon Offset)的手段。

1. 总量管制与交易(Cap and Trade)所产生的碳权

此种碳权来自强制性的管制措施,在此机制下,政府会为排放总量订定上限,并根据不同产业别,核配给不同的企业碳排放的额度,假如企业的排放超过 了额度,就需要在碳交易市场中购买碳权,弥补超额的排放。假如企业减碳相当成功,排放量低于核配额度,多出的额度就会转换成碳权,可让企业在碳交易市场中拍卖,获得利润。

世界上第一个碳交易机制——欧盟碳交易市场(EU ETS,European Union Emission Trading System)即是属于此类型,其他采用碳交易系统(ETS)的代表地区还有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倡议制度(Regional Greenhouse Gas Initiative,RGGI) 、韩国、新西兰等。企业若能在减碳上抢得先机,不仅对减缓气候变迁有所贡献,企业营 收也可能因碳权的交易而有所成长。

电动车品牌特斯拉(Tesla)2021会计年度透过出售碳权赚进14.6亿美元,占当年总收入3%。© Paul Langrock / Greenpeace © Greenpeace

最知名的案例就是电动车品牌特斯拉(Tesla)因碳排放低于欧盟标准,因此获得大量碳权,可以拍卖给其他燃油车厂。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集团(Fiat Chrysler Automobiles,拥有阿尔法罗密欧、玛莎拉蒂、Jeep等品牌)就因无法达到欧盟规定的碳排放标准,在2019至2021年间花费24亿英镑(668亿新台币)向特斯拉购买碳权,是特斯拉碳权的最大买家。

2. 自愿性的碳市场所产生的碳权

第二种碳权来自自愿性碳市场,当企业主动透过不同的减碳、再生能源或碳捕捉、造林等专案,向境 内或是国际的机构申请认证,即可获得碳权。较广为人知的机构例如:黄金标准(Gold Standard)、VCS(Verified Carbon Standard),台湾也有行政院环保署的温室气体减量与抵换管理机制,企业可在此平台申请碳权认证或刊登碳权交易信息。(延伸阅读:野火烧森林,碳汇剩叹息!森林碳汇转碳权有减碳效益吗?)

绿色和平于2020年发起RE10x10企业绿电倡议,辅导在地企业转用绿电,截至2022年5月已有60家以上企业响应。© Greenpeace © Greenpeace

凡通过相关机构认证的碳权,即可在自愿性市场上贩卖或进行碳抵换(Carbon Offset)。

"碳抵换",简而言之,是指企业透过支持或资助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计划,以弥补日常活动产生的碳排放对气候变迁的影响。许多国际大厂之所以能宣称已经达成碳中和(Carbon Neutral)也须部分依赖碳抵换,如Google即对 外说明,他们的减碳策略除了透过增进能源效率、建设与购买绿电自用外,为了将碳足迹降到净零也购买碳权执行碳抵换。

碳费与碳税有什么不同?

碳税与碳费不同 于上述碳交易市场的"以量制价"(控制碳排放总量,让市场的供需来决定排碳的价格),而是由"以价制量"的方式来促进减 排,透过直接对每吨的碳排放订价,由控制价格高低来影响排放程度。收取碳税的国家包含了英国、加拿大、北欧五国、新加坡、日本等。

大多数政府实行碳税(Carbon tax),由财政机关统一征收,税收入国库后可视为整体政府的财政收入,用途包含社会福利、所得税减免、发展各项低碳的基础建设等。而台湾于2022年修正的《温室气体减量及管理法》(将更名为《气候变迁因应法》)草案中拟实行的"碳费(Carbon fee)"较为特别,规画预 计由环保署执行,向碳排大户收取碳费并成立气候基金,由于其行政上的限制只得专款专用,用 于发展低碳、绿能、补助产业转型等措施上。

碳交易、碳费、碳税,都是碳定价

无论是上述提及的碳交易系统、碳费或碳税,其实都是藉由"将碳排放贴上价格标签"的原理,提供企业经济上的诱因,进而达到实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这个概念也是目前国际公认最有效的减碳工具:碳定价(Carbon price)

碳税/碳费与碳交易系统都源自于碳定价概念,但实际执行上存在不少差异。© 绿色和平《有效碳定价解盲手 册》 © Greenpeace

绿色和平如何全力推动碳定价?

2021年4月,绿色和平行动者于环保署前设置巨型条状图,提出《温室气体减量及管理法》建议修法内容,包括为减碳制定有效碳定价、纳入2050净零碳排目标等。 © Greenpeace

  • 2021年:在世界地球日当天,在环保署前竖立巨大装置艺术,揭示各国碳定价费率标准,诉求台湾应该导入国际的碳订价制度。
  • 2022年:绿色和平向环保署(现为环境部)建议,台湾碳费起征价应至少每吨碳新台币300元,且须逐年调升,并举办"台湾碳定价策略"论坛。
  • 2023年:环保署(现为环境部)采纳绿色和平诉求,在《气候变迁因应法》中纳入"建立碳费机制",宣告台湾进入"排碳有价时代"。
  • 2024年:拍板碳费起征价格,一般费率每吨碳300元。绿色和平呼吁政府尽快公布未来几年的碳费调整蓝图,2030年后应逐步调升为1500至200元,且每2至3年检讨修正。

碳定价真的对减碳有帮助吗?

有,前提是必须运用得当

一个有效的碳定价政策,除了能拉近传统高碳排能源与再生能源的成本、鼓励绿化转型外,"排碳有价"这件事也反映了真实的 社会成本,将一直以来被忽略的外部化成本重新列管,实现污染者付费的环境正义。

然而,碳定价政策也可能因以下三种原因,导致减碳效果不如宣称的好:

1. 碳定价设计机制本身充斥漏洞

目前有不少的碳定价机制充斥漏洞,如台湾即将在《气候变迁因应法》中所制定的碳费政策,就可能因费率订定过低无法造成市场的减量诱因,而使企业产生付钱了事的心态,无助于减碳。另一种设计上的漏洞是政府提供企业太多优惠方案,如在碳交易系统中给予太多免费配额,使得企业减碳压力不足,与台湾邻近的韩国就值得引以为鉴。

韩国政府早在2015年跟随欧盟脚步推出全球第二大碳交易系统KETS(Korea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当时预期在2030年能减碳37%,其市场价格也多在每吨碳20至40美元间。然而五年过去,韩国碳排放趋势不减反升,深究其因发现,原来KETS在初期5年的阶段,韩国政府发放超过97%以上的免费碳排凭证给企业,导致多数的企业免费配额都用不完,交易市场乏人问津,自然就没有减碳的效果。

2. "碳权"沦为企业的漂绿工具

某些企业会藉由大量购买低价的碳权,宣称自己已经达成碳中和的目标,然而却持续创造排放。姑且不论不同认证机构的碳权与碳抵换标准与品质不一,碳抵换的机制本身就有四大问题,碍于篇幅,本文无法一一列举论述,读者若有兴趣深入了解可参考延伸阅读:什么是碳抵换?是拯救气候危机还是数字游戏?

3. 发生碳泄漏情形

什么是碳泄漏(Carbon leakage)?倘若只有少部分的国家及地区实行碳定价,会导致高碳排的产业都外移到碳管制较松散的开发中国家地区。这么做或许在管制区的排放量减少了,但全球整体的排放却没有下降,甚至因为开发中国家地区的技 术较落后,而使排放不减反增,这个过程就称为"碳泄漏"。

对此,欧盟与许多国际组织都在倡议如何建立一个全球碳定价的协作机制,来阻止碳泄漏的发生。欧盟已经预计于2023年试行,2026年将正式实行碳边境管制机制(CBAM)来防堵碳泄漏,而国际货币基金(IMF)也在倡议全球碳底价的机制,分别对低收入、中等收入与高收入经济体建立每吨25美元、50美元与75美元的碳底价。

不本末倒置,才算真正达成碳中和

碳定价之所以诞生,目的是为了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迁,企业不应本末倒置,因购买碳权的成本较低,而选择碳抵换作为主要的减碳方案,而是应在完整执行碳盘查后,设定实质的减量目标与方案,如汰换老旧设备、提升能源效率、使用再生能源等。碳权抵换应被视为最下策的减碳手段,如此一来,才算真正达成碳中和目标。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