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别再旁观你的生命了!隐性拖延症有多可怕?5个心理学,马上变得自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别再旁观你的生命了!隐性拖延症有多可怕?5个心理学,马上变得自律!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ays-island.com/%E5%88%A5%E5%86%8D%E6%97%81%E8%A7%80%E4%BD%A0%E7%9A%84%E7%94%9F%E5%91%BD%E4%BA%86%EF%BC%81%E9%9A%B1%E6%80%A7%E6%8B%96%E5%BB%B6%E7%97%87%E6%9C%89%E5%A4%9A%E5%8F%AF%E6%80%95%EF%BC%9F5%E5%80%8B%E5%BF%83/

你是否也面臨著同樣一個問題?明明知道某件事很重要,你也知道應該做、必須做!但你就是不想做⋯⋯事情一再地延期和拖延,最後感到非常的挫敗。其實,你的拖延不是源自於懶惰,也不是時間管理問題。你知道嗎?它和你的情緒有關。

拖延大家都深有感觸。前陣子,有人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做計畫,其實是你拖延的一種行為。」

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沒錯啦,這標題很大部分是為了吸引眼球而這樣寫的,但後面卻有值得看下去的理由。

故事

這是一則真實的新聞故事。有一對美國情侶,他們的夢想是乘著自己的船環遊世界。於是這對情侶行動力超高,很快變賣現有所有家產,得到了14萬左右的台幣,足夠買下一艘50年歷史的船,準備跨洋環遊世界。

沒想到,第二天這艘船找不到原因就沉了。幸好當時離岸不遠,這對情侶帶著寵物游回陸地。此刻非常尷尬,兩人用所有的家產買了一艘船,船卻沉了。現在他們身上只剩下買船後的2千多台幣,接下來要怎麼生活都還不清楚,更別說花錢找人打撈船和修理。

後來,這對情侶的下一步怎麼樣了,沒有人知道,但他們卻很堅定地說:「不會因此放棄夢想,會準備下一艘船再次揚帆啟航。」

不要說拖延症的人看到怎麼想,一般人都會認為這情侶也太大膽了吧,身上2千多元就想環遊世界。但就是這種「直接」,反而打破了大多人苦苦無法擺脫的拖延。

當然,接下來提到解決拖延的辦法,不僅限於「直接做」這麼簡單。我們來從心理學中探討這個拖延症。

什麼是拖延症?

首先,我們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拖延症。

「拖延」英文被稱為 Procrastination,源自於拉丁語 Pro crastinus,大致翻譯就是「給明天」。「拖延」不是一種罕見的現象。根據一些報告指出,青少年中約40%到60%的人有拖延的行為,而80-95%的大學生都承認自己有拖延的情況,尤其是在交作業的時候。

對,幾乎接近全部了吧。成人中拖延的現象則將近20%。雖然有些是較早期的數據,但也足以表明「拖延」對全球人類來說是普遍性的存在。

在坊間,中文會把「拖延」叫做「拖延症」,但它是否是一個「症」,在心理學界一直存在著爭議。也許大家都認為「拖延」貌似是患上某種難以擺脫的負面狀態,所以就給它加上一個「症」,叫「拖延症」。

不過嚴謹地說,「拖延症」並沒有被正式列入精神或心理學疾病列表中,所以拖延的行為並不認為是一種病,而被認為是一種不健康的思想與行為模式。

接下來,為了讓大家好理解,就把「拖延」叫成大家熟悉的「拖延症」吧。

「拖延症」通常是指人們在明知某樣事情需要完成的情況下,卻故意推遲或逃避,導致任務遲遲未能完成的現象。研究發現,這種行為並非是單純的懶惰或不會管理時間,當中貌似包含了許多複雜的心理問題。是什麼複雜的心理學問題呢?我們從拖延大師的演講中給大家講講。

猴子與舵手

2016年,一位部落格作家在網上爆紅了。作家名為 Tim Urban。Tim 和朋友經營的部落格 Wait But Why,憑著諷刺和簡易的骨頭人插畫搭配一些吸引人的散文,獲得了非常多的粉絲與贊助者的喜愛,連馬斯克也是網站的贊助者之一。

雖然當時喜愛他的人已經不少了,但真正讓他獲得大量關注的是在2016年的一個 Ted 演講:「拖延大師腦子都在想什麼」。

Tim 的演講開頭就用了非常刺中人心的例子:

「在座的各位都有拖延完成論文的經驗吧?看看你的作業方式是不是這樣的:一開始,從沒有想法到慢慢擠出一點想法,然後一天做一點,越到截至日期越做越多。最後,啊——來不及了,通宵達旦拼命做,最後完成。」

聽起來確實是這樣。但 Tim 說他的方式完全不一樣:

「一開始我想要做,但我沒想法⋯⋯那明天再做吧。到了明天,我有點不想做⋯⋯明天再做吧。明天後,我沒有想法。後天後,我沒有想法⋯⋯一星期後,我還是沒有想法⋯⋯到⋯⋯啊啊啊!!!最後一天了!拼命做!」

最後,他說了一句:「我佩服我還真的完成了。」很顯然,這才真實地展示了大多數人的作業時間表,對吧?

另外,大家有沒有發現,如果你也是這樣,大部分事情都是在最後一刻完成的話,是不是說完成任務和我們準備不準備沒有太大關係?你認為你需要準備才能做好一件事情,但事實來看,你好像根本不需要所謂的「準備時間」。你要的是到了截止日期逼得你狗急跳牆的急迫感。

等等⋯⋯要把故事聽完!最後,教授評價 Tim 的作業:「寫得爛透了。」

總結來說,不準備你也一樣可以完成任務,但結果如何依靠的不是你的準備,而是你在這件事情上的理解和輸出。

那回到主軸,你是不是好奇拖延症的人和沒有拖延症的人,腦袋的區別?Tim 也非常想知道。

拖延症者的大腦

於是,Tim對拖延症的人和沒有拖延症的人兩者做了腦部掃描分析。掃描的結果出爐了,沒有拖延症的人腦袋裡是這樣的——

拖延症的人腦袋裡是這樣的——

這個真的是Tim展示出來的圖。

大家先不要急,Tim不是來搞笑的。Tim其實是用了最簡單的比喻,講述一個深奧的腦科學。

腦中有個掌舵手,他其實就是我們大腦中的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前額葉皮質」的主要功能就是負責認知、理性決策、和執行等功能。

而旁邊的調皮猴子,比喻的是我們大腦中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主要負責調控我們的情感反應、動機、記憶處理和基本生存行為。

當你的拖延症出現的時候,腦內的舵手和猴子的互動是這樣的:

你知道你有一篇重要的論文要寫,於是大腦中的「舵手」出來開始工作了。你正要開始寫第一段的時候,突然旁邊出現了一隻「猴子」。猴子蹦蹦跳跳的,很淘氣,突然抓著舵盤大喊:「等等,你是不是忘了一件事?做作業前是不是應該查找一下資料啊?」

舵手聽了,點頭表示同意。

「那我們是不是該上一下網?」猴子奪過舵盤「我們可以點開Google,然後搜索⋯⋯阿維的真面目。」

「蛤?」舵手說。

「也許我們可以從中找到關聯。喔!還有,剛才我好像看到阿維發了新影片。我們先看完影片再開始寫,抱著愉悅的心情,一定會寫得很好的!」

看完影片後,舵手終於要回來掌舵了。

「等等,下一個影片好像很好看,我們再看完這支影片吧。」現在掌控舵盤的猴子主導了大腦。然而,猴子的話總是很有說服力,因為它的確讓你感到快樂。結果,幾分鐘變成了幾十分鐘,幾十分鐘變成了一個小時。

這時候,舵手又出現了,說:「別再玩了,我們還有作業要寫呢。」

然而,猴子怎麼會聽得懂作業的重要性呢?猴子開始製造更多的誘惑:「零食區上有包薯片,看起來很好吃呢。要不要吃点零食?做作業太累了,我們還有时间,让自己放松休息一下吧。」一次次的獎勵回饋和興奮感,舵手完全被干擾了。结果,你的論文就這樣擱置一旁,遙遙無期。

那麼,到截止日期時,你突然跳起來,腦袋裡又發生了什麼事呢?是猴子玩膩了,让舵手回来掌控主導权吗?

並不是这样的。在我們大腦裡,不是只有舵手和猴子,还有一個角色——「恐慌怪獸」。

正當猴子玩得開心的时候,突然「恐慌怪獸」出現了,它代表著你內心的壓力和緊張感。它每次出現都會帶著可怕的警報BGM,提醒你即將截止的期限。正巧,「猴子」非常害怕「恐慌怪獸」,每次它一出現就會逃之夭夭。

這時,舵手也重新掌控回舵盤,帶領你專注手頭上的工作。雖然「恐慌怪獸」給你帶來了壓力,但它也有效地幫助你擺脱即時享樂的誘惑,迫使你集中注意力完成作業。隨著作業一點一點的完成,舵手也越來越穩定,「恐慌怪獸」也慢慢离开。

没錯,Tim的比喻非常精彩,但接下來,才是他要讲的重点。既然「恐慌怪獸」能让人不至于拖延到完成不了事情,那么,为什么有人却还是陷入了拖延的挫败感,感觉拖延症严重到让他们一蹶不振呢?经过一番研究思考,Tim发现,原来除了前面提到的拖延症,还有一种隐藏的拖延症。这种隐藏的拖延症,正是让人陷入情绪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可怕诱因。

隱藏的拖延症

如果一个事情有期限,再怎么拖延始终都会完成。然而,如果一个事情没有截止日期,那永远都不会出现「恐慌怪兽」,而即时享乐的猴子就会一直主导着大脑。那猴子一直主导大脑有什么问题呢?

虽然猴子会让你即时快乐,但这种快乐是短暂的,并不能带来持久的满足感。当长期重要的事情一直被拖延时,你可能会感到内心空虚、缺乏方向感。因为长期目标的实现,往往会让你带来更深层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这是即时享乐无法提供的。

猴子只关注眼前的快乐,长期目标的实现和它不关紧要。像是你想学习新技能、自我提升、达到人生目标(学英文、减肥、创业),这些目标往往没有立即结果,也没有截止日期。

虽然你不会有任何"恐慌怪兽"给你警报焦虑,但事情的责任和压力并不会消失。你既然认为这件事被拖延着,表示这件事在你心里是占一席之地的。当重要的事一再无期限的被推迟,内心的无形压力也会不断累积。当这些压力无法一再被无视时,焦虑与内疚感就会形成一个枷锁。

渐渐,你会变成一个站在旁边的旁观者。你无奈地看着你无法控制的事情。如果那关系到你人生大事,你旁观着的就是你的生命。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拖拖拉拉,最后却延伸出了情绪病,也正符合"拖延症"所表达的含义。

如何真正解决拖延问题?

这样一来,拖延症很可能是在座所有人都会面临的问题。要真正解决拖延症,前提是你要知道你拖延症的原因,只有对症下药才会有用。以下分析出五大原因和解法:

1. 完美主义

追求完美是拖延症最常见的一种原因。很多人就是对任务表现要求过高,开始前必须制定许多计划、准备,觉得如果找不到完美或正确的方法,就选择不开始。

当你陷入僵局时,要打破它。不妨尝试你前所未有的方式:"直接开始"。对,就像前面美国情侣的例子,虽然很大胆,但也真的很有效。你不必像他们一样变卖所有家产,你只需要开始踏出第一步,也许事情的齿轮就会开始转动。

具体的方法可以尝试"5秒法则":在心里计算5、4、3、2、1,立即开始行动,不要再有任何想法,就真的开始行动,连"这真的可行吗"都不要想。

2. 恐惧失败

有很多人拖延是因为害怕失败。这种恐惧可能源自于过去的失败经验或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

很多时候你自己是有能力的,只是你没有尝试去做,不知道而已。如果你做的时候,当中发现了自己不足的地方,这也是一种发现问题的方式:"原来我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或技能"。既然知道了,就不要停在这一步。你可以找老师上课、上网自学、请教朋友,开始行动去找补充知识的渠道。渐渐地,你恐惧做不好的想法会在你能力变强时,得到的正向反馈中消失。

3. 缺乏动机

有时候我们拖延是因为缺乏内在动机,感觉这个任务没有价值或缺乏意义。

没意义感往往是缺乏目标和期限的情况。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期限,你又觉得应该做这件事,那就给这个事情设立一个目标和期限吧。比如你希望减肥,那就可以设定"多久时间,减多少公斤"。如果你还是拖延的话,有一个特别的招数,就是设定一个"开始的截止日期"。如果你过了这个时间还没有开始,就近期放弃这个任务了。

为什么是"开始的截止日期"?

因为如果说现在开始,你可能就会拖延无法进行。然而拖延的人就是习惯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会奋起努力。当你设定这个"开始的截止日期",你知道再不开始就不能开始,你就会开始。有点像用拖延对付拖延,用魔法打败魔法吧。

4. 对任务感到过于困难

一个任务看起来过于庞大和困难,人们很容易感到压力,进而拖延。

一座大山你可能搬不走,但可以从小石头开始。从前有一个老人,他门前有两座大山,挡住他们出入的路,非常不方便。于是他决定把山移走。很多人就笑他:"你都90岁了,力气又这么小,怎么可能搬走大山?"

老人不以为然,继续挖山。他说:"你说的有道理,但我并不在乎我自己能活多久。我会把这事传给我的儿子,儿子传给孙子,世世代代传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把它移走的。"后来,老人的决心感动了上天,真的把山移到了别处。这就是《愚公移山》的故事。

这个寓言故事讲述了很多道理,但是这里我要表达的是,把再大的任务拆解成一小块,每次只专注完成一小步骤,一步一步地向前。你会发现总有一天你会完成的。如果你还得到了幸运之神的眷顾,很可能事情比你想象中更快完成。

5. 即时享乐的偏好

大脑倾向于追求即时享乐,这个在前面已经用猴子举了很多例子。很多时候,我们的动力会被享乐给打败,比起做需要耗脑力或费心的事,不如滑手机、看剧、打游戏来得更愉悦。

这个和你所处的环境影响很大。如果你的即时娱乐是随手可得,那你更容易被带走。不妨创造一个专注和高效的环境,比如把分心的物品放到你看不到的地方,保持工作区域整洁,把工作环境的干扰都通通排除,做事的专注力会发生改变。或者可以看看"上瘾"这一集。

最后的建议

最后的最后,Tim最后有一个建议:你可以把这张格子打印下来。

这些格子做什么用的呢?

你可以假设这些格子就是你的生命日历,每个格子代表一个星期。假设你能活到100岁(100×365=36500),那你就有5200个星期。删去人生三分之一的睡眠时间,你有3476个星期。你开头的20岁(1043星期)是你成长、学习花销的时间。现在你剩下2433个星期。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有幸活到100岁。有的人可能活到70岁(剩下869星期),而年纪越大,你也越容易生病,这些时间你也无法做事(-10%=782星期)。然而剩下这782个星期,还包含了每个星期最少40个小时在工作。这样看来,我们也没有剩下多少星期可以用了呢。

当然,这只是一个粗略的算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时间。如果你具象化了你的时间,你就会知道,人生就这么多长。如果有重要的事情,那就不要再犹豫了,赶紧开始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