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讲究什么道?究竟是天道恒长还是天道酬勤?
天道讲究什么道?究竟是天道恒长还是天道酬勤?
“天道”这个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既包含了宇宙自然法则的深邃含义,也蕴含着道德伦理的终极标准。从《道德经》的玄妙阐述,到《与凤行》中对天道恒长的质疑,再到曾国藩对天道酬勤的实践,人们对“天道”的理解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本文将通过多个维度的探讨,为您揭示“天道”这一古老哲学概念的多重内涵。
这些年读了不少书,看了不少文,也看了不少短视频,却依然不懂,到底什么是天道?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天道,他强调的是道的玄妙和不可言说的特性“道可道,非常道”,正是对天道深邃和神秘的描述。
而丁元英在谈论天道时,则更多地关注于文化属性和社会现象。他通过对比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揭示了天道在人类社会中的不同表现和影响,强调的更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碾压!
大热的电视剧《与凤行》中,爱豆们(赵丽颖、林更新饰演)则通过讲述天道弃子的故事,表达了对天道恒长的质疑和挑战。他们认为,人定胜天,甚至神胜天、灵胜天、魑魅胜天,而不是人定胜天!
人胜天,何其难!尽管人类有着无限的智慧和力量,但在天道面前,我们依然显得渺小和无力。
《人民的名义》中祁同伟本想胜天半子,却最终落下个声名俱损。
而古今多少豪杰,又有多少人算是胜天半子了?
司马懿一生可谓是惊天动地,扶摇直上,甚至连罗贯中曾赞誉司马懿为“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这位历史巨人一生筹划,终于一举夺得曹魏江山,而一场八王之乱,却让司马家的擎天基业瞬间倒塌(西晋竟然灭亡于公元317年,也就是说,在统一天下37年后,西晋就突然灭亡了)。
八王之乱16年间,参战帝王互相攻击,战争非常激烈,人民伤亡惨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西晋实力耗尽,最终导致西晋灭亡,造成了“五野中国”的局面。
既然天道薄凉不仁,那为何又说天道酬勤呢?这个问题看似矛盾,实则合情合理。
其一,天道,作为一个超越人类理解范畴的宏大概念,常常被赋予了许多不同的解释和含义。它既可以被理解为宇宙的自然法则,也可以被看作是道德伦理的终极标准。然而,正因为天道如此高深莫测,人们对其的理解也往往充满了困惑和疑虑。
其二,天道薄凉不仁,似乎意味着天道对世间万物并无特别的偏爱或仁慈。它不会因为某个人的善良或努力而给予特别的眷顾,也不会因为某个人的邪恶或懒惰而加以惩罚。这种看似冷漠的态度,让很多人对天道产生了质疑和失望。
天道酬勤却似乎又暗含一道天机,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勤奋努力,不断追求进步,就一定能够得到天道的眷顾和回报。这种说法似乎与天道薄凉不仁相矛盾,但实际上却是对天道的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对其理解的更为透彻的人便是清朝末年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曾国藩。
曾国藩,天资并不聪颖,却一生勤奋努力,身体力行,践行天道酬勤,致力于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在他的传世箴言中有16字:“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道出了自己对于天道酬勤的理解。而他也通过的自身的努力验证了“天道酬勤”的合理性。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顺应了天道的规律,实现了个人的价值和理想。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天道虽然看似薄凉不仁,但实际上却是在默默地鼓励和奖赏那些勤奋努力的人。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天道中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有时候,即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天道不酬勤,而是告诉我们需要更加谦虚和谨慎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我们应该将天道酬勤看作是一种激励和鞭策,而不是一种必然和保证。只有同时做到勤奋和节俭,我们才能够在生活中保持平衡和稳定,避免陷入贫困和卑微的境地,而不是勤奋了就一定会让我们飞黄腾达,洪福齐天,这是两码事。
由此可见,天道薄凉不仁与天道酬勤并非矛盾,而是对天道不同侧面的描述和理解,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接受和理解天道,既要认识到它的无情和冷漠,也要看到它的公正和奖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顺应天道的同时,遭遇绝境,而不气馁,定住,安住,路方能越走运顺,最终实现个人的价值,得到想要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