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8%的患者肿瘤显著缩小或完全消失,CAR-NK细胞疗法治疗淋巴瘤取得新进展
53.8%的患者肿瘤显著缩小或完全消失,CAR-NK细胞疗法治疗淋巴瘤取得新进展
根据一项2期临床试验公布的结果:CAR-NK细胞疗法TAK-007,在复发/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该研究的蕞新数据已在22024年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发布。
TAK-007是由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开发的一款CD19靶向CAR-NK细胞疗法,日本武田制药(Takeda)获得了TAK-007的研发和销售权,并正在推动其临床试验。
关键数据
- 客观缓解率(ORR)达到了53.8%,即有53.8%的患者肿瘤显著缩小或完全消失。
- 30.8%的患者达到了完全缓解(CR),即肿瘤完全消失。
- 23.1%的患者达到了部分缓解(PR),即肿瘤显著缩小。
来源:摄图网
试验设计
这是一项开放标签、多中心的2期临床试验(NCT05020015),主要评估了TAK-007在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患者的入组标准包括:CD19阳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可测量病灶;既往接受过至少2线系统性治疗。试验共纳入了26名患者,来自美国 9个临床试验中心。试验包括剂量递增部分和剂量扩展部分。
试验的主要研究终点为安全性和耐受性。次要研究终点包括客观缓解率(ORR)、细胞动力学(体内输注的CAR-NK细胞如何增殖、分布、存活和清除的动态变化)和免疫原性(患者的免疫系统对外来治疗产生免疫反应的能力)。
研究数据
在26名患者中:
- 客观缓解率(ORR)达到了53.8%,即有53.8%的患者肿瘤显著缩小或完全消失。
- 30.8%的患者达到了完全缓解(CR),即肿瘤完全消失。
- 23.1%的患者达到了部分缓解(PR),即肿瘤显著缩小。
在接受800×10⁶个细胞(800M)剂量的患者中(共23名患者),客观缓解率(ORR)提升至61%。
在该剂量的递增和扩展组中,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型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疗效数据如下:
大B细胞淋巴瘤(共14名患者)
- 客观缓解率(ORR)为50.0%,即有50.0%的患者肿瘤显著缩小或完全消失。
- 完全缓解(CR)率为21.4%,即有21.4%的患者肿瘤完全消失。
- 部分缓解(PR)率为28.6%,即有28.6%的患者肿瘤显著缩小。
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共9名患者)
- 客观缓解率(ORR)为77.8%,即有77.8%的患者肿瘤显著缩小或完全消失。
- 完全缓解(CR)率为55.6%,即有55.6%的患者肿瘤完全消失。
- 部分缓解(PR)率为22.2%,即有22.2%的患者肿瘤显著缩小。
值得注意的是,在该组中:
- 曾接受过CD19靶向CAR-T细胞疗法治疗的患者(共7名患者),客观缓解率(ORR)为42.9%,即有42.9%的患者肿瘤显著缩小或完全消失。
- 未接受过CAR-T细胞疗法治疗的患者(共167名患者),客观缓解率(ORR)提高到68.8%,即有68.8%的患者肿瘤显著缩小或完全消失。
平均缓解持续时间在不同类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有所不同:
- 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为2.6个月。
- 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为4.9个月。
安全性数据
在该试验中,所有患者均出现了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TEAEs),但大多数可以管理,且未发现剂量限制性毒性(DLT)。
- 81%的患者出现了2级及以上的血细胞减少症(指血液中的某类或多类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范围,可能导致贫血、感染风险增加或出血倾向)。
-蕞常见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TEAEs)包括恶心(发生率58%)和疲劳(发生率54%)。其中77%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为1-2 级(轻度至中度)。 - 仅1名患者在接受TAK-007治疗后发生了轻微输注反应(IRR)。
- 3名患者出现了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其中2例为1级,1例为2级。
- 未观察到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
- 未报告任何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病例。
专家评论
主要研究作者、美国西达赛奈医疗中心(Cedars-Sinai )淋巴瘤项目联合主任、CAR-T细胞项目主任Justin M. Darrah博士在会议上表示:“我们的研究发现,TAK-007的治疗效果似乎不受患者体内CD19(一种B细胞表面蛋白,是B细胞恶性肿瘤的靶点)水平的影响,但目前缓解的持续时间仍然较短,无法长期控制病情。我们认为,如果在800M剂量的基础上增加给药次数,可能会提升疗效,并让缓解时间更长。这一方向值得在未来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CAR-T细胞疗法已在白血病和B细胞淋巴瘤中展现了长期缓解甚至治愈的潜力,但仍然存在局限性,例如制造过程复杂、个性化定制耗时耗力等。相比之下,CAR-NK细胞疗法可以克服这些问题,并且早期临床数据表明,其输注后不会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Darrah博士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