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代名医巧用灸法治热病,效果惊人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代名医巧用灸法治热病,效果惊人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12/08/70543001_1146583358.shtml

灸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治疗原理和显著的临床效果。它能够通过激发人体自身的阳气,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然而,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在实际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脉象以及舌象等多方面信息,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判断,从而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综合运用药物、针灸、艾灸等多种治疗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对于热病能否采用灸法治疗,历代医家进行了深入探索,积累了丰富的见解与实践经验。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多位古代知名医家的观点和具体医案,一同深入了解灸法在热病治疗领域的独特应用。

王怀隐:小儿热毒风邪的灸法治疗

王怀隐是宋代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医家,其籍贯为睢阳(现今河南商丘县)。公元 978 年,王怀隐奉朝廷之命,与陈昭遇等医界同仁共同编纂《太平圣惠方》。这部医学巨著多达 100 卷,凝聚了众多医家的心血,直至公元 992 年才最终完成。王怀隐曾指出,当小儿体内热毒风邪过盛,引发眼睛疼痛症状时,可通过艾灸手中指本节头部位进行治疗。此穴位名为拳尖,施灸时一般选取三壮。这里所说的 “壮”,是艾灸疗法中的一个重要计量单位,一壮即使用一个艾炷进行一次艾灸。

《圣济总录》:痈疽发背的灸法治疗

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 - 1117),一部名为《圣济总录》的综合性医书问世。书中详细记载了痈疽发背初期的治疗方法:一旦痈疽初起,应在发病部位直接艾灸一至二百壮,所用艾炷大小以绿豆粒般为宜。施灸后,局部会产生类似炊火灼烧般的疼痛,但神奇的是,经过一夜,这种疼痛便会逐渐减轻。这是因为艾灸所产生的温热之力能够深入病所,将痈肿内部的热邪驱散,使其随着艾灸的火力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王执中:灸法在热疼类疾病中的应用

王执中是宋代杰出的针灸学家,字叔权,来自浙江阳安。他在乾道乙丑年(公元 1169 年)考中进士,此后担任过从政郎澧州教授。王执中一生致力于针灸学的研究与实践,著有《针灸资生经》一书。明代著名针灸家高武以及《四库提要》都对他的学术成就给予了极高评价。在王执中所处的时代,存在一种重药物、轻艾灸的不良风气。他对此现象提出了尖锐批评,认为那些只知用药而忽视艾灸的言论,不过是在为自己的无知和偏见寻找借口。在《针灸资生经》中,他强调:当下有些人只懂得针刺疗法,却对艾灸的神奇功效一无所知;有些人只运用艾灸,却忽略了针刺的协同作用;还有些人则完全依赖药物治疗,对针灸疗法一窍不通。这些做法都违背了唐代名医孙思邈(被尊称为孙真人)的告诫。王执中还通过具体案例来阐述艾灸的重要性:曾有一位读书人深受脑疼热之苦,疼痛剧烈时,甚至会从床上跳下,用脑袋撞击地面,即便饮用冷水也只能暂时缓解,疼痛始终无法根除。尝试了各种药物治疗均无效果后,有人建议他艾灸囟会穴。令人惊喜的是,经过艾灸治疗,他的病症竟然痊愈了。由此可见,连热疼类疾病都能用艾灸治愈,那些冷疼病症自然更不在话下。

刘完素:灸法在泄泻伴口渴中的应用

刘完素出生于 1120 年,卒于 1200 年,是金代著名的医学大家,也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他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因其籍贯为河间(今河北河间县),故又被称作刘河间。刘完素一生著作颇丰,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素问要旨论》《伤寒直格》等多部医学经典。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他针对泄泻病症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若患者在泄泻的同时伴有口渴引饮的症状,这表明热邪积聚在膈上。此时,若患者大量饮水,水分虽能暂时缓解口渴,但会迅速下膈进入胃中,进一步加重体内的热象。针对这种情况,刘完素主张艾灸大椎穴,一般艾灸五七壮即可见效。这里的 “五七壮” 并非确切的三十五壮,而是一种约数,意在强调艾灸的次数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调整。

罗天益:灸法在多种热病中的综合应用

罗天益出生于 1220 年,逝世于 1290 年,是元代的医学名家,字谦甫,河北正定人。他跟随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潜心学医长达十余年,不仅全面继承了老师的学术思想,还结合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撰写了《内经类编》和《卫生宝鉴》两部医学著作。罗天益对艾灸疗法极为推崇,尽管《卫生宝鉴》主要以药物治疗为核心内容,但从书中关于针灸疗法的论述以及《医验纪述》所记载的大量医案来看,艾灸疗法在众多病症的治疗中都发挥了关键作用,取得了显著疗效。这充分体现了罗天益对艾灸疗法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运用。在《中风灸法》中,他明确指出:治疗风病时,续命汤等药物固然有一定疗效,但若要达到彻底治愈、全面康复的效果,艾灸疗法才是最佳选择。他还特别提醒,对于素有风病的患者,更应重视艾灸疗法,这是预防和控制病情恶化的关键。

在穴位选取方面,罗天益尤为注重中脘、气海、足三里这三个穴位。曾有一位患者,体内有热证,平日里偏好食用凉性食物,且长期服用寒性药物,结果导致胃脘正中频繁疼痛。罗天益在为其治疗时,巧妙地将艾灸疗法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艾灸中脘、气海、足三里这三个穴位,能够有效调理脾胃功能,培补人体元气,从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自我修复能力。此外,罗天益还记载了一个气虚有热的病例:患者在接受甘温药物治疗的同时,他巧妙地运用艾灸疗法,最终使患者成功康复。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艾灸与药物协同治疗的优势。

《卫生宝鉴》中还记载了这样一则医案:建康道按察副使奥屯周卿,二十三岁时,于至元戊寅年三月不幸患病。其症状表现为发热、肌肉逐渐消瘦、四肢极度乏力、嗜睡、盗汗、大便溏稀且次数频繁,这些症状持续了长达半年之久。奥屯周卿请罗天益为其诊治,罗天益通过仔细把脉,发现其脉象浮数,但重按却感觉无力。针对这种情况,罗天益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首先艾灸中脘穴,以调理脾胃功能;接着艾灸气海穴,培补元气;然后艾灸三里穴,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同时,运用甘寒之剂来清泻体内的热邪,再辅以甘温药物,以滋养患者的中气。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患者的病情逐渐好转并最终康复。

魏之琇:灸法在疑难杂症中的应用

魏之琇是清代的医学大家,字玉横,别号柳州,出生于浙江杭州的一个医学世家。他自幼受到医学氛围的熏陶,一生致力于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著有《续名医类案》一书。书中记载了两则极具代表性的医案:其一,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曾接诊过一位中年人,该患者右鼻管流涕且伴有臭味。朱丹溪通过把脉诊断,发现其脉象弦小,右寸脉滑,左寸脉涩。针对这一病症,朱丹溪首先艾灸上星、三里、合谷等穴位,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随后,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酒芩、苍术等药材,精心调配成七帖药剂让患者服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病症完全消失,身体恢复健康。经分析,该患者的病症是由痰郁火热所致。其二,有一个十四岁的小孩,在出痘之后出现了腰脊疼痛的症状,无法正常弯腰和抬头,并且每天下午都会出现潮热现象。魏之琇经过诊断认为,这是由于骨髓枯少,肾水无法克制心火,导致肾气有热。针对这种情况,他采用艾灸昆仑穴、申脉穴各三壮的方法,以激发经络气血运行;同时,让小孩交替服用六味丸加独活以及补中益气汤,以滋补肾阴、健脾益气。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治疗,小孩的病症逐渐减轻,最终完全康复。

通过以上古代医家的记载和丰富案例,我们可以明确得出结论:热病是可以运用灸法进行治疗的。灸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治疗原理和显著的临床效果。它能够通过激发人体自身的阳气,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然而,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在实际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脉象以及舌象等多方面信息,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判断,从而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综合运用药物、针灸、艾灸等多种治疗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