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扎房”:是陋习还是文化传承?
“纸扎房”:是陋习还是文化传承?
清明时节,南通市发布禁止制造、销售冥币纸钱等殡葬用品的通知引发热议。纸扎房作为传统民俗,究竟是应该摒弃的陋习,还是值得传承的文化?本文将从历史渊源、文化价值和现实争议等多个维度,为您揭示这一传统习俗的前世今生。
扎库:悼念至亲的传统仪式
在江苏南通,纸扎被称为"扎库"。这种习俗源远流长,从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史料中可见一斑。扎库不仅包括纸人、纸马,更以纸扎房屋为主,有的房屋甚至高达数丈,内部陈设齐全,足以容纳人在其中活动。
南通当地的习俗中,扎库通常在至亲去世后的"五七"进行,而非清明节。这种习俗体现了人们对逝者的深切哀思,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上好日子。
纸扎:千年传承的民间艺术
纸扎艺术最早可追溯至唐代。1973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代古墓群中发现的纸棺,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这具纸棺记载了大唐大将张无价的故事,展现了纸扎艺术的悠久历史。
到了宋代,纸扎已成为丧葬习俗艺术的主要类型之一。《梦粱录》中记载的杭州"舒家纸扎铺"和"狮子巷口徐家纸扎铺",见证了纸扎行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纸扎工艺更加精湛,成为各个阶层丧俗和祭祀活动的主要用品。
进入现代,中国的纸扎艺术登上国际舞台。由4位80后青年创立的品牌"skea天堂纸扎",不仅在巴黎设计周展出,还被法国博物馆收藏。创始人小艳希望通过纸扎品帮助人们理解死亡,珍惜生命中的爱与相处。
凭借精湛技艺,他们还为武侠电影布景搭建,展现了纸扎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争议:文化传承还是陋习?
纸扎被视作陋习,主要有三个原因:
- 与封建迷信相关:纸扎与祭祀活动紧密相连,容易与封建迷信活动混淆。
- 环保问题:纸扎需要焚烧,与当前的环保要求相悖。
- 攀比之风:纸扎品的规模和数量容易引发相互攀比,形成奢靡之风。
然而,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纸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智慧和精神。它不仅是对逝者的哀思,更是对生命的理解和珍惜。正如民俗学者王娟所说:"它联系了生者与死者。"
文化传承的意义
文化传承是将一代人的文化、知识、价值观念和传统习俗等有意识地传递给下一代的过程。文化传承是一个国家的基石,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智慧和精神,是我们与过去相连的纽带。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中,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正因为有了传承,中华民族才会生生不息,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