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顶礼六祖惠能!一首偈语、一部坛经,启发无数众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顶礼六祖惠能!一首偈语、一部坛经,启发无数众生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64883687_467442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从一个不识字的樵夫,通过机缘巧合与五祖弘忍相遇,最终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惠能大师的生平事迹和思想精髓,不仅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仁者心动

唐乾封二年,一位常居猎人队伍中的居士来到广州法性寺听法。正值印宗法师在讲《涅槃经》,时有微风吹动经幡,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这位居士却语出惊人: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句话折服了在场的众人。印宗法师立觉此人非凡俗之辈,便请他到禅堂,探问道:“早就听说黄梅衣法南来,莫非说的就是您?”于是,居士取出从五祖弘忍大师处继承来的衣钵,表明身份。印宗法师欢喜合掌,为其剃度,并拜为师。惠能之名就此为世人知晓。

拜见五祖

一代禅宗祖师,为何此前都没有正式剃度出家?《六祖坛经》中记述,惠能本是个不识字的樵夫,一天在送柴途中,听到有人口诵《金刚经》,惠能一闻经语,心有所悟,决心前往黄梅礼佛求法。

他安置好母亲,历经三十余日,终于来到黄梅拜见了五祖。五祖问:“你是哪里人?欲求何物?”惠能答道:

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五祖诘问他道:“你是岭南人,又是个獦獠(打渔砍柴的夷蛮),如何做得了佛?”

惠能从容答道:

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

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他虽一字不识,回答却能直契佛法核心。佛法确实讲众生平等,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此番对答,五祖看出惠能的非凡根性和智慧,但暂时安排他到后院碓房劈柴舂米,在日常俗事中磨炼心性,为修行夯实基础。

一首禅偈

惠能在黄梅五祖寺勤勤恳恳舂了八个月的米后,弘忍大师集合门人,让大家依据各自的修行体会各作一首偈语,以此来确定衣钵继承人。

僧众中德高望重、呼声最高的是五祖的弟子神秀,他当众写下偈语: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五祖令人诵读此偈,说依此修行可免堕恶道,有大利益。但他却单独嘱咐神秀,“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令他再作一首新偈。

此时,还未出家受戒的惠能,听到有人在诵念神秀的偈子后也产生了作偈一首的想法,并请人代为书写在墙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的偈语肯定自己身心的存在,认为只要不断修行,就能达到觉悟成佛。而惠能的偈子,认为自己的身、心,以及万事万物都是空幻不实的,只有人人都具有的佛性,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

凭借这首禅偈,惠能显露了他对佛法洞彻的理解,在众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已经悄悄得到了五祖的认可。

迷时师度

惠能写下偈子的次日,五祖悄悄来到碓坊,见惠能仍如往常一样在舂米,便问:“米舂熟了吗?”惠能答道:

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暗喻自己已做好准备,只待师父的点拨。五祖用手杖敲了三下便离开,惠能心领神会,当夜三更来见五祖。

夜深人静时,五祖为惠能讲解《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惠能大悟,对五祖说了五句话: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五祖知道惠能已经了悟本心自性,当即授予衣钵,赠他一首偈子: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嘱咐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

为免众人争执衣钵传承之事而为难惠能,五祖令他速速离去,将他送至江边,想要亲自渡他过江。惠能深感师恩如山,一边摇橹,一边对师父说道:

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五祖欣慰,知道自己将来圆寂后,禅法会由惠能发扬光大,嘱咐他此去一路向南,不要急于出来弘法,以免遭人迫害。

惠能遵循五祖教诲南归,隐遁于猎人队伍中十五载精进修道,随缘说法,救度众生,见因缘成熟,方决定出山弘法。如此,便有了开头提到的法性寺一幕。

一部坛经

从六祖惠能的出身,到接五祖衣钵、在猎人队伍中吃锅边肉、择机救护生命,再到“仁者心动”表明身份、出山弘法,直到最后圆寂的传奇一生,都记录在了《六祖坛经》中。这是由六祖的弟子法海等禅师,以惠能大师讲经为核心,依据其言行开示汇集而成的,是佛教唯一一本并非佛说,而是由中国僧人所著,却能被佛教界和学术界共同称之为“经”,可见这部经典在佛教中的地位。

《六祖坛经》可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即是在大梵寺,介绍自己得法传法的事迹,并开示“摩诃般若波罗蜜法”;第二部分介绍六祖惠能回曹溪山后,传授“无相戒”。第三部分是六祖与弟子之间的问答。

《六祖坛经》的核心主张是佛性本有,见性成佛。其内容丰富,文字通俗,以深入人心的方式,阐述人人皆有佛性,即心即佛,顿悟成佛的思想。大家可以自行阅读《六祖坛经》,体悟禅法精要。

禅与生活

禅之一门,有顿有渐。《六祖坛经》里说得非常清楚,所谓南顿北渐。北即以神秀大师为代表的北宗,主渐悟,就是重功夫,先有功夫后有见地。南即指以惠能大师为代表的南宗,主顿悟,重见地,先有见地,再一步一步地修,一步一步地做功夫,所以叫顿悟渐修。

神秀大师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就是做功夫。惠能大师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完全是见地上的话。

但是,无论是渐是顿,两者都是要达到同一个目的,就是把功夫与见地统一起来,既有功夫又有见地。特别是到了现代,更需要把禅与生活更加贴近,在修行上不走弯路。

愿我们在座上和座下,时时刻刻有观照,时时刻刻磨练自己的身心,能够这样去做,就能把功夫与见地逐步地结合起来。


值此六祖惠能诞辰殊胜之日

让我们一起发愿

精进修行,广行六度

福慧增长,业障消除

识得本心,见性成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