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一日看尽长安花:唐朝的科举制度是什么样的?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一日看尽长安花:唐朝的科举制度是什么样的?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36162476_121200859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其创建和完善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唐朝作为科举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详细介绍唐朝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与影响。

政权的确立需要一整套的行政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中发挥最核心作用的就是人。优秀的人才可以制定出符合实际需要的政策、法律,解决社会发展对政权提出的管理要求,并将国家政策顺利的推行下去。可见行政人才对于社会稳定,政权的稳固发挥着根本上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如何选拔行政人才就成为了历代统治者最关注的问题。根据时代发展的进程,官员的选拔制度经历了分封制时期的世袭制,贵族及世家为国家主导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最后被科举制度取代,成为此后中国历代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

科举制度的创建和完善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唐朝是一个重要的时期,科举制度在唐朝得到广泛的推广与改革。

一、唐朝对科举制度的继承发展

科举制度的确立

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时期,在科举制度创立之前隋朝及前代王朝取士以察举制以及九品中正制为主。察举即察举孝子廉吏,是以人才的德行及施政能力为选拔依据由官员推举任官;九品中正制是以人才的家世背景及才能为标准由专门的官员选拔。在这样的选拔制度下,官员的选拔为个别阶层把持,形成了庞大的世族集团,影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最终引起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不断反抗。

在这种情况下,隋文帝积极吸纳人才,维护皇权稳定,于是创立了科举选官制度。初创的科举制度分为特科和常科。特科是由皇帝下诏专门选拔专业人才,时间不固定;常科是定时进行,内容固定的考试,主要有秀才,孝廉,明经等,隋炀帝时期科举考试增设进士科。到后世朝代进士科逐渐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甚至是唯一科目。

科举考试打破了以往由固定人员及阶层推举或选拔人员的形式,改为统一进行考试,允许大多数阶层参与科举并通过科举任官。

唐朝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科举制度在隋朝创立,到唐朝经过长期的完善变得更加成熟。唐朝科举考试分为三种,分别为:常举、制举与武举。

常举为唐朝常年开设的多科目考试,因为固定时间举行因而被成为“常贡之科”,简称常科或常举。常举考试内容较多,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发,明字等。这些科目设置经历了长期的演变,最终形成了以进士、明经两科,尤其是以进士科为重的局面。常举在唐朝时期的改革中基本形成了后世朝代科举考试的内容。在唐朝期间,常举为政府选拔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是科举的主要形式。

制举与隋朝特科类似,也称特科或特举,是皇帝临时下诏选拔特殊人才的一种取士制度。唐朝制举时间不固定,一般是根据当时政治需要由皇帝本人随时设置科目并下诏进行,因此其考试科目相当广泛,灵活多变。唐初的制举以口试为主,此后改为试卷形式,且有天子亲自监考。因此制举也深受士子重视,为唐朝选拔了大量的特殊人才,是常举的重要补充。

武举为武则天时期创设,是选拔武人的专门考试,考试时间与常举相同,都为固定时间进行。唐朝时期的武举重在选拔具有优秀武技的人才,以作为常举选拔的谋略型武人的补充。唐朝武举的重要意义在于其开创性,首开武人专门选拔制度。

二、唐朝科举制度的特点与影响


科举制度经过唐朝时期的继承与改革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唐朝政府选拔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对唐朝的繁荣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唐朝科举的广泛性

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具有广泛性,这种特性体现在考生的来源上。唐朝时期大力推广科举制度,使得科举制度推行全国,成为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进行的人才选拔制度。另外一方面,唐朝科举对社会各个阶层广泛开放,极大的放开了考生的身份限制,上至世家贵族,下至庶民百姓都可参加。

唐朝科举考生主要分为生徒和乡贡两种。生徒是由六学二馆等中央官学的学生构成,其来源主要是世家贵族及官宦子弟以及少部分的庶人阶层优秀学子。官学学生在完成规定学业之后,再经国子监考试,合格后送尚书省参与集阅之后即可于翌年参加礼部组织的科举考试。乡贡指的是地方州县选送的学生。地方士子由个人向州县报名,通过考察之后到京城与生徒共同参与尚书省的集阅,之后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乡贡是以个人身份报名,没有家族门第要求,因此庶人子弟皆可参与。


科举制度不限制考生家族门第,因此考生的来源非常广泛,乡贡报名人数非常多。这种做法使得大量的庶人子弟得以参与到科举考试中,其中大量的优秀人员在通过科举考试之后被唐政府任命为官员,实现了阶级的提升。由此打开打破了世家贵族对任官的垄断,消除了社会矛盾,为唐朝的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另外,科举选官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同时其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这种情况促使唐朝社会出于应试为官的目的积极的进行儒家教育,进而促进了唐朝教育的极大提升。

唐朝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大量的官学,招收上至权贵下至庶民出身的学生,为科举考试输送人才。在中央有六学二馆等官学,在地方州县也都有建立官学,并在中央设置国子监统一管理官学教育,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官学教育系统。官学中的教育内容以及师资都得到明显的发展,唐朝时期教育得到较大的提升。

教育的提升为唐朝的繁荣发展奠定了人才的基础。与此同时,基于科举的导向性,在民间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各种渠道接受儒家教育,获取知识。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促进了整个唐朝社会的文明发展,进而促进了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唐朝科举制度的广泛性一方面使得社会个阶层均能参与到其中,扩大了国家取士的范围,打破了阶级固化,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另一方面促进了教育的极大发展,为基层提供了大量的知识人才,使得儒家思想深入到基础民众中间,进一步促进了唐朝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唐朝科举的公正性

唐朝时期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发展期,体现在唐朝政府为了公正的选拔人才对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上。通过对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形成了系统的科举考试制度,并且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在积极发展防止考试作弊制度的基础上,以考试成绩决定最终科举结果,避免了家世背景等对科举的影响,对考生一视同仁,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

在考试制度的设置上,唐朝初期继承隋朝制度,相对比较简单,因此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考试请托现象,即有家世背景或者与考官有关系的考生通过请托在科举考试中获得优待。还有就是层出不穷的做弊现象。这些情况的出现破坏了科举制度为国家选拔真正人才的能力,破坏了选拔官员的公正性,因此受到唐朝政府的重视,并对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改革。比如通过立法以及复查试卷,还有增加糊名这道程序防止考官协助考生做弊;另外还加强考场检查,防止考生做弊,对发现者进行严厉处罚等方式遏制考场做弊。通过这些制度的建设,开科举制度的公正性得到保证,为唐朝政府持续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这些制度也为后世朝代科举考试所沿用。

唐朝科举的局限性

唐朝时期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使科举制度为国家选拔大量人才,促进社会繁荣与稳定,促进基层文化传播的同时也有其局限性。其局限性是由时代决定的,也是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根本以及科举的选官目的必然会产生的。

首先,科举考试以选拔官员为目的,在这一强大导向指导下,学校教育以科举考试的科目为核心,使得大量考生纯以考试科目为学习内容。这种情况下,考生即使中试也不具备执政能力,还要在执政过程中重新学习,如果不能中试则所学知识更加没有用武之地。因此,造成了教育内容脱离了符合社会需求的情况。

另外,在科举考试的影响下形成了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这种思想是将读书变成仕官的手段,将做官、读书列为人生最高的价值。这种思想严重贬低了其他社会行业,破坏了社会的平衡发展,从此便形成了轻视实践,轻视自然科学的社会观念,并直接导致了如算学,医院等的不受重视,影响了此后中国一千多年的发展。

还有就是科举考试及相关教育将学生集中到做官这一途径上,大量学子参与科举竞争希望一跃龙门成为官员。在造成官员冗余的同时,大量落第不能做官的学生身无一技之长又以读书的身份自矜,不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才智,极大的浪费了社会资源与人才。


唐朝科举制度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打破了世家贵族对任官的把持,增强了阶层的流动性,为教育的普及与社会的繁荣及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也奠定了科举考试一千多年的弊端,这种弊端是以儒家思想为考试核心内容,以任官为考试目的造成的。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选官考试对教育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导向作用,对现代社会的教育以及公务员的选拔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即在教育上为社会各方面的平衡发展培养多方面的人才;在公务员的选拔上同样重视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以及重视实际的行政能力的考核。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