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爱耳护耳,守护你的听力
科学爱耳护耳,守护你的听力
2024年3月3日是第25个“全国爱耳日”。耳朵是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器官,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正确地保护它。从耳机的使用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习惯,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都可能影响我们的听力。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些科学的护耳知识,保护好我们的听力。
认识耳朵
我们的耳朵不只是外观看到的样子,它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接受外界声音,中耳鼓膜的震动将声音传到内耳,内耳产生神经冲动将声音信息传到大脑,于是我们就能听见不同的声音。
工作生活中保护好我们的耳朵
都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安全用耳
- 正确使用耳机
研究表明每天使用耳机两小时,使用时声音超过60分贝,持续三个月就可能导致听力下降。
一般建议,戴耳机要遵循“60-60”原则,即耳机音量一般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使用耳机的时间则不宜超过60分钟,在环境特别嘈杂的地方,就不要戴耳机了。因为在这种环境下,我们总会不自觉地调大音量。尽量用耳罩式耳机,不使用插入式耳机。
- 不要频繁掏耳朵,不用硬物掏耳朵
耳垢是一种耳道皮肤正常分泌物结合皮屑等形成的,是一种天然保护外耳道的分泌物,无须特别清理。掏耳朵过频是不好的习惯,如果不小心会伤及耳道甚至鼓膜。一般少量的屑状耵聍,会随着运动时的震动和下颌运动自行排出,大块硬结的耵聍应请耳科医生用专门工具取出。
平时不要随便用挖耳勺、小木棒、发夹等挖耳止痒,以防损伤耳道深处的鼓膜,造成外伤性鼓膜穿孔和化脓性中耳炎等病变,进而导致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
- 别用力擤鼻子、吸鼻涕
擤鼻涕用力过猛会增高鼻内压力,鼻腔分泌物进入中耳腔,引起中耳炎。
正确的方法是:用手指轻压一侧鼻翼,轻轻擤出另一侧鼻腔的鼻涕,切勿将左右鼻孔同时捏闭擤鼻。感冒时,更要多加保护耳部。
- 避免耳朵进水
在游泳、洗澡、洗头时,注意尽量不要让耳朵进水,进水后容易引起耳道发炎。如果不慎进水,可以让头部向进水一侧的耳部倾斜,一只脚抬起,患侧的脚轻轻蹦跳,耳道内的水就可以顺着外耳道自然流出。
- 噪声作业环境中加强劳动保护
长期在噪声环境下作业的工人应及时、正确佩戴符合卫生要求的护耳器(耳塞或耳罩),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安排员工进行轮岗工作,让耳朵得到充分的休息;定期检测工作场所的噪声强度,评估员工的听力健康状况及护耳措施有效性。
正确使用耳罩、耳塞
- 避免耳毒性药物
耳毒性药物是指有可能造成内耳结构性损伤的药物,这种损伤将会导致临时或者永久的听力缺失,孕妇尤为注意,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
- 飞机升降时多做吞咽动作
乘飞机时,耳朵疼痛难忍,你遇到过这种情况吗?
飞机起飞、爬升或下降,气压会发生剧烈变化,对耳膜产生影响,轻则造成耳朵不适、耳鸣,重则可能造成耳朵极度疼痛、头痛、耳膜穿孔等,影响听力。
所以,乘飞机、潜水或高压氧舱治疗中,要注意多做吞咽动作,避免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的发生。
另外,有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者,不建议乘飞机旅行,以免引起航空性中耳炎,出现耳痛、鼓膜充血、中耳积液,甚至听力下降。
- 感冒、鼻炎、咽炎要重视
鼻窦炎、鼻炎、咽炎不可小觑,它们可蔓延形成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是小儿常见的致聋原因,但因其不会流脓而容易被忽视。
目前主要防治措施为:积极治疗鼻腔和鼻咽疾病,并使用药物促进中耳液体吸收及排出,必要时行鼓膜穿刺抽液或鼓膜置管术,清除中耳积液,改善听力。
- 不长时间“煲电话粥”
手机、电话是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可缺少的沟通工具。许多年轻人喜欢“煲电话粥”,一打就是几个小时。频繁接听或长时间接打电话,是造成听力受损的一大诱因,还可能引起感音神经性耳聋。接听电话应长话短说,一次最好不要超过3分钟,并尽量使用免提,减少对耳朵的伤害。
- 避免身心俱疲
耳朵是最敏感的器官,情绪高度紧张时,血管收缩易导致缺血缺氧,发生耳聋。25-40岁的年轻人精神压力大、体质差、生活作息不规律易诱发突发性耳聋。患者在刚开始时,可能只感觉到耳鸣,出现“嗡嗡”声,感觉到声音遥远,然后突然听不到声音。如突然自觉耳部不适,听力下降,请及时就医。
护耳妙招
耳保健操四部曲
1.揉耳廓:双手食指歪曲成勾如耳廓形状,拇指在下揉搓耳廓,揉50次左右直到耳朵发热为止;
2.明耳朵:用食指插入耳中,力度要轻,深部不要太深,避免插入力量太大伤及耳膜。食指插入后立即拔出,反复20次左右;
3.醒耳骨:双手中指搭在耳朵后侧头部,食指搭在中指上,然后自然滑下敲打耳朵后侧头部,反复30次左右;
4.震耳:将双手张开,相互揉搓发热,迅速捂住耳朵,然后松开,如此10次左右,能有耳朵清静的感觉。
安全用耳|保护听力
漫画、编:张锦璐 校:张桂琴
2024年第90期 总34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