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战士”维生素D:作用、缺乏原因与补充指南
“全能战士”维生素D:作用、缺乏原因与补充指南
维生素D,被誉为“全能战士”,在人体健康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影响骨骼健康,还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将为您全面解析维生素D的生理作用、缺乏原因、检测方法及补充建议,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营养素。
维生素D的生理作用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属于环戊烷多氢菲类化合物。其主要生理功能包括:
- 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
- 促进肾脏对钙磷的重吸收
- 促进骨对矿物质的吸收
- 维持正常的血钙和血磷浓度
维生素D的种类
在人体内,维生素D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
- 维生素D3(胆钙化醇):由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在阳光直射下产生,也可从动物源性食物(如油性鱼类、鲑鱼和鲭鱼)中获得。
- 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主要从植物源性食物(如某些蔬菜、酵母菌和真菌)中获得。
维生素D3和D2在肝脏中代谢为25(OH)D(25-羟基维生素D3和D2),然后在肾脏中进一步转化为具有活性的形式(1,25-二羟基维生素D3和D2)。由于后者的半衰期较短,因此检测25(OH)D是衡量人体维生素D水平的金标准。
维生素D缺乏的原因
我国维生素D缺乏情况十分严重。《维生素D与成年人骨骼健康应用指南》数据显示,北方地区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和不足发生率均超过60%,部分地区甚至高达99%。及时通过体检等医疗手段发现和预防维生素D缺乏,能够降低骨骼健康疾病风险,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受益更大。
维生素D与疾病的关系
发表在《自然综述:内分泌学》的一篇综述,深入讨论了维生素D在常见疾病中的作用和影响。
糖尿病:近期《柳叶刀》子刊研究显示,缺乏维生素D可能与糖尿病发生风险增加50%相关,与糖尿病前期发生风险增加62%有关。
骨骼健康和肌肉力量: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浓度低于30nmol/l是佝偻病或骨软化症的危险因素。早期补充钙和维生素D可将老年人骨折发生率降低20%左右。
自身免疫性疾病:哈佛团队研究指出,单独补充维生素D与自身免疫疾病风险降低32%相关,尤其对体重指数较低的人群效果更显著。
呼吸系统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肺是维生素D的重要靶组织,维生素D状态不佳与多种炎症性肺病或肺功能有关。
癌症:临床数据表明,维生素D缺乏可能与细胞周期异常相关,导致癌症风险增加和预后不良。
心血管疾病:血清维生素D浓度较低与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和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43%相关。
妊娠期糖尿病:补充维生素D可显著降低妈妈先兆子痫和妊娠期糖尿病风险,分别降低52%和49%,同时降低宝宝低出生体重风险45%。
如何确定维生素D缺乏
临床上主要通过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来判定维生素D的营养状态,评估标准如下:
- 严重缺乏: <10ng/ml(25nmol/L)
- 缺乏: <20ng/ml(50nmol/L)
- 不足: 20~30ng/ml(50~75nmol/L)
- 充足: >30ng/ml(75nmol/L)
- 上限:50~70ng/ml(125~175nmol/L)
- 过量:70~150ng/ml(175~375nmol/L)
- 中毒:>150ng/ml(375nmol/L)
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的人群
维生素D缺乏主要发生在受日光照射不足、缺少食物来源(以素食为主)的人群中,尤以婴幼儿、家庭妇女、老年人多见。此外,胃肠道疾病、肝病、肾病等也能引起维生素D缺乏。
具体来说,以下5类群体要警惕维生素D缺乏:
- 长期足不出户的老年人
- 工作时间基本都在室内的白领职员
- “昼伏夜出”的夜班人员
- 不爱出门的“宅男宅女”
- 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利福平等),这些药物可加快体内维生素D分解代谢
维生素D的补充
根据2013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建议:
- 0~64岁普通人群每天需补充维生素D 400IU
- 65岁以上普通人群每天需补充维生素D 600IU
- 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每天需补充维生素D 1500~2000IU
- 骨质疏松患者每天维生素D的应用剂量应达到800~1200IU
临床常用的维生素D大致可分为两大类:普通维生素D及其复方制剂;活性维生素D。
普通维生素D:包括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通常作为骨骼健康的基本营养补充剂。研究显示维生素D3的生物利用度较高,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推荐维生素D3作为首选制剂。
活性维生素D:是经过肝脏及肾脏活化的维生素D类似物,临床常用的有骨化三醇、阿法骨化醇、骨化二醇、帕立骨化醇等。
预防维生素D缺乏
人体维生素D的来源有三:阳光、食物及补充剂。其中,增加日光照射和富含维生素D食物的摄入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建议春、夏和秋季10:00~15:00,将面部和双上臂直接暴露于阳光下10~30分钟,每周3次。长期室内活动或日照不足时,可通过补充普通维生素D来满足生理需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