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抓娃娃》是讽刺喜剧的标杆作品?
为什么《抓娃娃》是讽刺喜剧的标杆作品?
《抓娃娃》是一部以讽刺喜剧为特色的电影,通过"富人装穷"这一核心设定,展现了独特的戏剧性和喜剧效果。本文将从剧情设计、角色塑造、喜剧手法等多个维度,深入分析这部电影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在探讨《抓娃娃》这部电影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基本认识:喜剧是本片存在的基础,搞笑也是本片的呈现方式。对于所有喜剧的第一评判标准就是:是否好笑?喜剧只对观众的笑声负责。
接下来,让我们探讨整个电影的喜剧性与戏剧性。《抓娃娃》是否好笑?我的回答是:好笑。虽然我也在网上看到有朋友说笑不出来。我实在非常同情没有笑出来的人。他们可能生活或者家庭不顺利,或者单纯是一个高雅的人一个摆脱了低级趣味的人。他们并没有任何错,就跟喜剧要挑选自己的受众一样,我们观众也要寻找自己符合自己审美趣味的消遣。
凭什么说《抓娃娃》好笑?因为,两位导演和编剧在喜剧上实在是足够专业。是的,喜剧也是一个行业。首先,电影引入了一个设定或者高概念—富人装穷。这个设定直接有效,这是电影整个剧情存在的基石。至于为什么装穷,怎么装穷,装穷到什么程度?这三个维度分别在后面的剧情其实都给了答案。虽然这些个答案可能是经不起推敲的。比如,大儿子娇生惯养就立马决定穷养,合理么?老马这些年是如何成功的,他的吃苦品质如何帮助他成功,以至于他坚持穷养路线,这些没交待。这些都是驱使老马行为的原因,电影没细说就敷衍过去了。这是给喜剧做减法,真要交待起来没完没了,电影也成电视剧了。直接引出概念是没问题的。后面所有的剧情也都沿用这个概念有条不紊的运行,组成了电影的笑点和剧情走向。
其次,自编自导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最大层面去执行编剧所制造的文本。专业和优秀的编剧,可以给角色赋予灵魂。而糟糕的编剧只会让角色插科打诨以及让装傻&出糗。从电影本身来看,所有的人物从主角到配角的行为与言语都是在人物的框架内去呈现的。很多人评价角色扁平不够丰满,确实是这样的。相比于传统电影,抓娃娃的人物塑造是更加接近于情景喜剧的——每个人有自己的特点和逻辑方式,并且为了服务喜剧效果人物的成长比较有限。《抓娃娃》为了喜剧性,不断的在设定里打转,放弃了角色的成长。考虑到是本片商业片,这一点见仁见智。如果是正常的电影的角色塑造,在老马视角会发生动摇。或者以小马的视角也要有逐渐破案的感觉,从角色设计和剧情上都是可行的,也是前人的优秀成果的。而《抓娃娃》粗暴得让小马一夜长大,在公开课公开质疑,然后突然发线奶奶的马脚。这一点上其实是编剧功力不足所表现出来的。好在影片节奏较快,出了电影院才让人觉得剧情种种的漏洞。
即使如此,本片还是塑造了一个喜剧名场面,就是假奶奶的葬礼。这个情节的出色,不仅是用荒诞营造喜剧氛围。同时,也悄悄地实现了主角的易位。使小马成为了主角。我们都被带入了小马。如果说,前面的喜剧内容是基于艺术加工,假奶奶的葬礼则是完全扎根于现实。相比于父辈的严厉,祖辈的爱的温暖因为去世而被生生打断的痛苦,因父辈觉得亲情要让位于学习而骤然放大。让我有种悲喜交加的复杂情感体验,嘴上在笑心里却被触动得想哭。同时电影在这段剧情里掺杂了大量的地域梗,使观众不至于在共情中完全沉缅于悲痛,这种在喜剧上的大胆设计,是我近年所看到国产喜剧的巅峰。
本片的主线内容就是为了培育一个优秀的孩子上清北。为了给予小马各种补课和意志品质建立。有很多情节是非常讽刺的。比如,卖菜的故意说数学题、老马卖惨让小马孝顺、给你钱但是设定有些钱是乱花等等,相信很多朋友也有类似的经历。编剧其实也是这样想的,于是我们看到老马的装穷觉得异常好笑且讽刺。这一点和主演沈腾的功力息息相关,换胡军、倪大红、冯小刚来演那全完了。
但这在我看来其实只是表层的讽刺。真正的讽刺在于电影对于观众心态的影响。很多观众觉得电影内核不好。我很能理解。但遗憾且毫不客气地说,会有资本投资《抓娃娃》,但可能不会有资本投资《枪毙马成钢》。
我能理解观众对于老马这个角色所代表的一些现象、价值观、文化符号有种拼个鱼死网破你死我活的诚挚情感。还有很多朋友,觉得结尾没有对老马进行批斗感觉异常难受。其实本片的喜剧基础就是建立在装穷这件事上,不能装穷了喜剧性和喜剧性就不复存在了。所以,小马走出隧道,影片就已经结束了。但是,本片本质上还是一个喜剧片,于情于理不能让人笑着进去骂着出来。在我看来简单call back让影片在相对轻松中结束,是个不错的选择。至于小马是不是废了,幸不幸福,谁知道呢?毕竟是艺术作品,我们总不能成天想着白雪公主的婚后幸不幸福,除非,你也是搞喜剧的。
因为讽刺地真实而没批判使电影的讽刺性慢慢增加。后面回想过来发现不仅于此。有人说考了705不上清北可惜了,有人说小马错过了训练时期一生废了。喂!只有我们东亚才有这种只有成功一条路和不成功就废了这种价值观。你有没有觉得在批判自己啊?我其实在观影之前对影片有简单的了解,也觉得父母这种过度的控制是不提倡的。然而,在高考的那段戏里我还在想。你可以提前交卷,但是别交白卷,万一,万一和自己猜得不准呢,那可是高考呀。甚至我还在想这才是第一门,后面还有英语数学和理综呢?有啥事不能高考之后再说?现在回想起来,将银幕内的讽刺完完整整移植到我们的内心之中,喜剧片不讽刺角色了开始讽刺观众了。真是讽刺的最强音。我羞愧,并且接受这种讽刺。因为我们东亚就是这样的。给马成钢枪毙十次我们东亚也还是这样的。两个小时的电影还是喜剧,是不能也绝对不可能提供供现实解决方法的。主创团队要有这个认识,我们身为观众也要有。
我们都批判讽刺老马,但我也想给老马说几句好话。老马虽然使用欺骗,但是有些时候的教育和孩子相处还是有比较温情的情节的。他就像是我们的父辈一样,既是加害者同样是东亚文化的受害者,只是他们更加懵懂而浑然不知。这不完全是他们的错。哪有人一上来就是个觉醒的人呢?欢笑之余,共同进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