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苣:从“千金菜”到餐桌上的常见蔬菜
莴苣:从“千金菜”到餐桌上的常见蔬菜
莴苣,这种常见的蔬菜,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从古代的"千金菜"到现代的多种品种,莴苣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莴苣的名称由来、历史渊源、品种分类、食用方法、药用价值等多个方面,带您全面了解这种常见蔬菜的不凡之处。
莴苣为菊科莴苣属植物,《肘后方》中叫莴苣菜,在《清异录》称为千金菜,在《滇南本草》中称为莴笋,在我的家乡也叫莴笋。此外,也有把莴苣叫作蕂菜或莴菜的。
莴苣之所以叫莴菜、莴苣、莴笋,是因为它来自秦汉时期西域的一个叫“呙国”的小国,呙国盛产莴苣,并且因为莴苣的根茎肥大、外形有些似竹笋,又可以食用。
而莴苣之所以被叫作千金菜,是因为隋朝时花了很多钱以酬谢呙国的使者带来莴苣的菜籽,等于当时是用很多钱买来的莴苣籽。这在宋朝陶觳所撰的《清异录》中有所记载:“呙国使者来汉,隋人求得菜种,酬之甚厚,故名千金菜,今莴苣也。”
现代知道,呙国并不是莴苣的原产地,莴苣的原产地在古代的地中海一带。
据陈藏器说,“莴苣有白者、紫者。紫者入烧炼药用。”因为陈藏器认为紫莴苣有毒(偏性较大)。现代的莴苣,有白莴笋、花叶莴笋、尖叶莴笋、紫叶莴笋等品种,我们平时见到的莴苣,多是茎皮为淡绿白色的白莴苣,其他品种的莴苣则在市场上很少见到。
我们知道,莴苣、生菜和油麦菜长得很像,味道也相近。这是有原因的,因为生菜和油麦菜都是莴苣的变种,三者来自一个根源,都是根据需要而培育出来的亚种。莴苣食用的部位主要是茎,而生菜和油麦菜培育出来主要是用来吃其叶子的。
莴苣茎鲜嫩味美,可以生吃,也可以凉拌、腌制、爆炒、晒干后食用。作为食材,莴苣的用途很广。正如李时珍所说:“莴苣,正二月下种,最宜肥地。叶似白苣而尖,色稍青,折之有白汁粘手。四月抽薹,高三、四尺。剥皮生食,味如胡瓜,糟食亦良。江东人盐晒压实,以备方物,谓之莴笋也。花、子并与白苣同。”
《本草纲目》认为:莴苣“苦,冷,微毒”,《中药大辞典》认为莴苣“苦甘,凉”。《中华本草》认为莴苣味苦、甘,性凉。所以,莴苣是一味凉性的蔬菜,味道为微甜带有苦涩。
我们知道,莴苣的苦味并不明显。这是因为中医对食物苦味的认识,是基于对其作用的认识而得出的结论。因为中医认为苦味能泻火、燥湿、坚阴,所以将有泻火、燥湿、坚阴作用的动植物,即使其苦味不明显,都会定义为苦味,这样便于理解和说理。
对莴苣的作用,历代中医有不同的认识。《本草拾遗》认为:莴苣有“利五脏,通经脉,开胸膈”的作用,《日用本草》认为:莴苣有“利五脏,补筋骨,开膈热,通经脉,去口气,白齿牙,明眼目”的作用,《滇南本草》认为:莴苣能“治冷积虫积,痰火凝结,气滞不通”,.《本草纲目》认为:莴苣有“通乳汁,利小便,杀虫蛇毒”的作用,《医林纂要》认为:莴苣能“泻心,去热,解燔炙火毒”的作用。
《中华本草》将莴苣的作用归纳为“利尿、通乳、清热解毒”。因为,古今医家常用莴苣来治疗小便不通、尿血、乳汁不通、痰火凝结、气滞不通、虫蛇咬伤等病症,并且是有效的,所以会认为莴苣有这些作用。
根据莴苣的作用,中医常将莴苣用于很多病症。治疗产后乳汁不通的方法,是将莴苣三枚,研作泥,好酒调开服(《海上方》)。用莴苣治疗尿潴留和尿血的方法,是将莴苣捣烂后敷肚脐(《卫生易简方》),据说很有效。莴苣还有一个作用是治“百虫入耳”,方法是用莴苣捣烂取汁滴耳。
莴苣籽的作用与莴苣基本相同,李时珍认为莴苣子有“下乳汁,通小便,治阴肿、痔漏下血、伤损作痛”的作用,其中治疗阴囊肿大的方法是“莴苣子一合捣末,水一盏,煎五沸,温服”。
莴苣子还有一个特殊作用,就是用来让疖疮疤痕处长出胡须来。这个方子是在《本草纲目》中有记载,在《中华本草》等书中也有介绍。我不知道这个方子有没有效果,从现代有人介绍用这个方子治疗脱发来看,似乎是有效的,不然也不会随便介绍。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先以竹刀刮损,以莴苣子拗猢狲姜束,频擦之。”猢狲姜是中药骨碎补的别名,这段话不太好理解。我认为是这样操作的,用毛竹做的薄片在不长胡须的疤痕处刮擦,使局部表皮轻微破损,然后拗一小块骨碎补的块根,蘸上莴苣子磨成的粉末,不时在此处涂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