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的历史与文化
风水的历史与文化
风水的歷史與文化
风水学说是我国古代论述和指导人们选择住宅与坟地的位置、朝向、布局、建设、择日的方法和禁忌。“风水”一词最早出自晋人郭璞所著的《葬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有诸多别称,如堪舆、形法、青囊、青乌等。风水师通常被称为“相地先生”,风水强调的是人与环境的关系,因此,风水学实际上就是一种中国古代环境文化。
本文将从风水在历史发展中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开始,详细列举古今风水典籍和宗师名人,是读者了解风水学的必知常识。
风水的含义与历史
什么是风水?按照《辞海》的解释,风水也叫堪舆,它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式,能招致住着或者葬者一家的祸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
作为一种从古代沿袭至今的一种文化现象,一种备受欢迎的民俗,择吉避凶的术数,风水主要包括阳宅风水和阴宅风水两个方面。前者涉及住宅、宫室、寺观、村落、城市等活人的居住与生活场所;后者则主要指墓穴。
进入现代社会后,部分研究风水的学者认为风水的实质是“地球磁场与人类关系学”,它主要研究周边环境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是环境学与预测学相结合的一种学问,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风水”一词最早出現在哪裡?
“葬著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 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这句话出自晋人郭璞所著的《葬书》,这是“风水”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郭璞简明扼要地说明了“风水”理论的根本:以阴阳为根本,以“生气论”为核心,以藏风、得水为条件,以寻求一个理想的墓葬环境为着眼点,以福荫子孙为最终目的。
对于如何界定风水的好坏,郭璞的观点是:“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后世风水师的主要工作,便是寻求能够藏风、得水、具有生气的吉地,用于安葬或是修建住宅,以便人们的繁衍发展。《葬书》为风水建立起一个明确的思想体系,成为风水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晋代风水大师郭璞
郭璞(276~324年),东晋末东晋初人,字景纯。研易理,并精通天文历算,五行卜筮之术,蓍有《葬书》、《洞林》等。而《葬书》是怎样为“风水”定义的?
《葬书》中说:“葬者,藏也,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木华于春,粟芽于室,气行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这是首次对风水下的定义。《葬书》中对风水的定义强调的是“气”的行与止,“聚之”、“行之”生动地表达了动与静的矛盾统一,也就是说“气”的动与的静相对平衡、有机结合才叫做“生气”,才能为人们所利用。
“风水”有哪些别称?
风水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积累了诸多别称,以下就是常用的几种:
“形法”。这一别称囊括的范围很广,不仅包括相地,还包括相人、相畜等。“形法”二字的原意就是相地相形。
“堪舆”。堪舆就是天地运行的原理,古人认为“堪”为天道,“舆”为地道,堪舆即为经天纬地的风水之道。
“青囊”。青囊一词源於风水学的一本流传和影响都很广即秘传著作《青囊经》,传说这本书的作者郭璞就是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学到了风水的精髓,成为一代风水名家的。
“青乌”。这个词语原本是人名。传说有一位相墓的堪舆名家名叫青乌子,后人就用他的名字来指代风水。
什么是风水“相地”?
在古代,风水师通常被称为“相地先生”,而“相地”与“风水术”都需要观察地形、亲身实践,并对人与自然的环境做出判断。但二者并不能完全等同。
相地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严肃活动,范围非常广泛,遍及农业、狩猎、居住、城市建设、旅行、军事等方面。相地活动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择佳地丽居就已经开始了:产生远早于风水术。今天地质学家所进行的科学活动也可以归入相地的范畴。相地法大约起源于原始部落住址的选择,原始部落多以渔猎、采集食物为主,所以选择食物丰富、温暖避风的地方居住。
风水“堪舆”一说从何而来?
“堪舆”一词最早出自汉淮南王刘安主持门客所著的《淮南子》。该书在第三卷《天文训》中有云:“堪舆徐行,雄以音知雌。”根据上下文含义可以知道,所谓天地运行的道理,导致月有圆缺的变化;既有相冲克的时候,也有和合的时候,前者是凶相,后者是吉相;所以堪舆的含义就是天地运行的道理。
作为堪舆或风水的代名词“青囊”典出何處?
在《九天玄女青囊海角经》中,其序概括了青囊的含义:“青囊内传,海角秘文,浮黎正统,镇世鳌极,八卦八门,六甲天书。始青之下,囊万象。”
综前所述,《青囊》为堪舆的一本秘传著作,流传影响甚广,故后世以青囊为堪舆或风水之代名词。
关于风水“青乌”与“青鸟”都有什么说法?
青乌为古代专司相塚、相墓的一代著名堪舆家青乌子,以人名隐指风水。历史上有说青乌子为黄帝时人,也有说青乌子为秦人、商周时人。唐代,青乌子已颇有名声,刘禹锡、柳宗元都在文章中对他有所记载。
青乌子传有经后世整理《四库全书》辑人的《青乌先生葬经》。从他开始,堪舆或称风水已逐渐专业分工分成两大分支:即专门从事活人择地、择居相宅及规划营建等的阳宅堪舆家,以及专门从事死人择地、择墓、相家及规划营建等的阴宅堪舆家。
而关于青鸟的说法则有很多争议,一般认为“青鸟”是古代记时的天文历法之宫,属于研究天文的一种官。如《山海经》中青鸟为西王母的使臣,故后人常将青鸟比作传递信息的使者。唐代李商隐的《无题》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风水“相宅”的含义与分类分别是怎样的?
所谓相宅,指的是利用罗盘等工具,结合朝向、五行、八卦、周边环境等择吉避凶、选取宅地的一种古代民俗。相宅可以分为相阳宅和相阴宅两种。其中,阳宅是活人居住活动场所,阴宅是指死人的墓穴。无论是阳宅还是阴宅,相宅的目的都在于通过改善环境与人的关系达到趋吉避凶的效果,是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一支,直至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天人合一”观念
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式和强调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
风水学主要有哪些重要派别?
唐宋以来,风水主要有两大流派:
其一是形势派,也叫形派,其主要活动范围在江西。在进行相地活动时,形势派主要将求形势、形法、峦体等;
其二是理气派,也叫理派,其主要活动范围在福建。在进行相地活动时,理气派主要注重理气、方位、卦义、宗庙等。
形势派和理气派虽然侧重点不同,但相互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形势派也讲方位,理气派也看形势,许多风水师在风水实践中是两方面理论都运用的。
为什么说“风水”算得上中国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
一直以来,中国文化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光芒四射。其中,风水就是中国文化吸引世界目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与文化成果都以独特的词汇进入了英语世界,如“kongfu”(功夫)、“jiaozi”(饺子)、“doufu”(豆腐)等。“fengshui”(风水)同样为其中之一,这种语言学的现象充分说明:风水在世界文化中是独一无二的,是世界其他文化难以替代的,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
近年来,风水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可口可乐等世界大型企业纷纷请风水师为其看风水,这些事实也充分说明:风水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是独特的中国文化奇葩。
当代风水学在民间重新流傳的原因有哪些?
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化趋势的日渐加强,当代风水学在民间重新流行起来,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风水学本身的內容与性质是重视环境,重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随着社会发展日趨理性化,环境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的内容,风水学的内在要求与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不谋而合。
其次,在国学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一大批风水典籍被还原出原貌,这对风水学的研究与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其中清乾隆时编制钦定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方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共分经、史、子、集四部,其中包括很多风水著作,如《葬法》、《宅经》、《撼龙经》等。这些古典书籍算得上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柏天心老师教授地理风水合共有六辑;我们可以将“风水”学看作一个有机体,认为大地之间是通过类似人体的经络、穴位相贯通的。“气”则沿着经络而运行,并聚集于穴位。《葬书》认为大地中的生气沿山脈的走向流动,在流动过程中随地形的高低而有所变化。遇到丘陵和山冈则上升了遇到洼地则下降。穴位则是生气,露于地表并被储蓄起来的地方。柏天心老师并且教授三合罗盘使用方法,引用古今中外名穴作为教材,是专业风水师的必修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