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亿GDP高光背后,江阴城市发展迎来重大转型
5000亿GDP高光背后,江阴城市发展迎来重大转型
昨天是江阴的“新春第一会”。在江阴GDP刚刚破5000亿这个万众瞩目的背景下,这一次以“科创”为关键词的大会有着格外深远的内涵。内涵在于:“科创”已经成为江阴蓬勃生长的动力源;它深刻重塑了江阴的底蕴气质,也将在江阴未来发展的重大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
让我们先从最为大家关心的5000亿开始说起。江阴一举成为中国继昆山之后第二个5000亿的县级市,放眼全国,目前GDP迈入5000亿元俱乐部的城市寥寥数十个,且大部分属于地级市、副省级城市,江阴迈过这个门槛,继续高歌猛进!
1993年, 江阴GDP突破100亿; 2007年, GDP首次突破1000亿大关; 2010年, GDP进入2000亿元时代; 2016年, 迈入3000亿元; 2019年, 江阴GDP进入4000亿元时代……
回首过去,江阴的城市能级随着GDP水涨船高,创造了许多中国县域经济的样本式现象。说一下其中最亮眼的一个,也是最值得研究和探寻的一个:资本市场的“江阴板块”。
从首支股票“兴澄股份”1997年挂牌上市,到21世纪初深耕主板,再到2004年起主攻境外资本市场,到2024年,江阴累计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6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62家,A股上市公司总数在全国县级市中排名第一,累计实现直接融资1313.3亿元,“江阴板块”全国闻名。
这些上市公司,大部分都是制造业起家。强劲的工业基础,是江阴发展的强大底气。每年,全国四分之三的高端汽车用钢从江阴产出,全国六分之一的风电整机在江阴制造,全球十分之一的芯片在江阴封测,2024年江阴有12家企业入围“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0家企业入围“2024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
说实话,江阴并没有诞生那些代表国内互联网企业发展最高成就的“大厂”,没有体量巨大的“平台经济”,今天的5000亿高光,几乎全是靠一手一脚打拼出的实体经济堆起来的,稳健,但似乎缺少了一些想象力。
而在这次5000亿的界碑背后,我似乎看到了一些迹象,江阴城市和产业发展正在进行一场重要转型。这次转型,将决定江阴未来。
科创引领,打造“一湾一谷一区一港”
前段时间在江阴,我碰到了清华大学蔡峥教授。他告诉我,中国第一台,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宽视场巡天望远镜MUST将在江阴完成平原装调,江阴虽然过去制造业实力强悍,但在大科学装置方面却是空白,这个项目,给江阴提供了一个重大的科创机遇。
图:蔡峥在美国夏威夷莫纳克亚天文台
而在这背后,是江阴从2021年以来,以“江阴—清华创新引领行动计划”为纽带,建立了与清华大学的高效资源涌流通道,江阴科创的“软实力”正在握拳攒劲,峥嵘初露。
巡天望远镜MUST落地的江阴霞客湾科学城,正是江阴“一湾”(霞客湾科学城)“一谷”(绮山湖科创谷)“一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一港”(南理工创新港)科创格局的重要一极。
霞客湾科学城效果图
用江阴之子徐霞客的名字来给这个科学城命名,折射出的也许正是江阴“追逐山和大海”的梦想和决心。
科创的这条路,对一个县级市来说,恰如霞客当年跋山涉水一样充满艰难险阻,但当我们看到一个个数据时,内心还是震撼的——
江阴近三年共建成投用科创载体面积超280万方,是2021年底的5.4倍,并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建设了10个“科创飞地”; 清华大学精密光电研发中心、武汉大学长三角科创中心、省产研院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以及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一个个落地江阴; 2021年启动“霞客之光”创新攻关计划,累计支持立项50个,最高立项额度达1000万元; 2024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701家,是2020年底的2.7倍;江阴企业累计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2家,比2020年底增长34%……
“一湾一谷一区一港”犹如四根大梁,通过这些年一批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产业园的建成投用,已逐步撑起“科创江阴”的骨架。
科创的力量,由政府拉动,再变成了企业的更加给力——
江阴的企业累计创造50多个全球首创、世界第一; 中信泰富特钢获评全球特钢行业首个“灯塔工厂”,盛合晶微入选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单,兴澄特钢、扬子江造船荣获中国工业大奖……
这里面其实很多都是传统企业,但是他们的头脑一点也不落后。越是龙头,越有澎湃激荡的创新动力,持续锻造着企业发展的硬核支撑。这就是江阴,在传统的体量这么大、规上工业产值突破7500亿的时候,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每年还能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事实上,过去的5年,江阴一直在为“科创”这个战略坐标提供空间。江阴的理念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江阴提了一句话,“在大气的长江边办更有格局的优质教育”,就在过去的短短几年里,江阴作为一个县级市,一下子同时拥有2所211大学(南理工江阴校区、江南大学江阴校区),双子星熠熠生辉,全国罕见。
不但手握两所211,江阴更是全力支持两所大学进行校地合作,他们有一个提法也让人印象十分深刻:
“0—1”的事在校园里探索干,“1—10”的事在孵化器里放手干,“10—100”的事在产业园里抢着干。
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两所大学更多的科创项目落地江阴、更多的教授成为企业家、更多的年轻人奔向新质生产力主战场。
当人才加速集聚、生态不断优化之后,江阴的科创之力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昂首崛起,支撑着江阴的这一重大转型。从这个势头,明显可以看到江阴的城市雄心,绝不只是满足于做一个县域经济的优等生,而是在深度融入长三角中,走出经济发达县突破自身天花板的一条新路径。
工业园区升级改造,释放发展新空间
江阴城市发展转型的另一重境界,来自另外一个领域轰轰烈烈的一场战役:工改。工改,即工业园区升级改造。
江阴是“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工业起步早,也让江阴率先遭遇了发展瓶颈。2021年之前,江阴全市土地开发强度已经触碰到“天花板”,全市98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密布园区200多个,布局散、隐患多、效益低、同质化竞争严重。“老项目产出不高,新项目无地可用”的矛盾日益突出,也成为制约江阴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工业园区改造,是城市发展新趋势下的必然选择和路径优化。曾经遍地开花的园区模式,被逐步调整,从2021年到2024年,3年时间里,江阴累计腾退土地3.88万亩,形成“立马可用”的产业用地1.66万亩,2024年,江阴的工改项目获评制造强省建设改革创新的典型案例。划一下重点,江阴是唯一入选的县级市。
城市的发展,效率是很重要的一点。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从降低效率的扩张返回到提升效率的聚集,工改只是一个缩影。当江阴面向未来的高科技、人工智能等等领域,需要的是创新,开放,多元,包容,甚至需要人文理想,需要慢下来去沉淀和厚积薄发,甚至还有容错,允许试错,这就需要更新的模式。
目前,江阴已出台《江阴市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重点培育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未来能源、空天技术、人工智能制造等5个未来产业。到2030年,未来产业规模将达到800亿元。在宽视场巡天望远镜MUST落地的江阴霞客湾科学城,去年,霞客湾科学城围绕未来产业招引项目23个,总投资近46亿元。
江阴的志向,从来不是一时领先,而是持续向前。昨天大会一个细节:江阴即将成立科创委,由市委书记和市长挂帅。这不是单纯挂块牌子,我大胆猜测,它就是为了加强对整个江阴科创工作的统一领导,让“科创江阴”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成为江阴发展的主旋律,特别是在江阴最有潜力、也是最不容易协调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上,发挥关键作用。
我们看到的是江阴的现在,而江阴的城市运营者们看到的是这座城市的未来; 我们在为这座城市此刻的荣耀欢呼,而江阴在为未来更好的发展布局。
最后再说个题外话。苏锡常一带爱把江阴人呼做“江阴强盗”,别人或以为不雅,但真正的江阴人其实很受用。这个戏谑的外号,其实正是抓住了江阴人性格中最具活力和色彩的地方。江阴甚至不避讳把这种“硬核”的特点写入了他们的城市精神: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这样的江阴,你能低估吗?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它能迸发出多么强悍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