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礼仪”⑶:从《说文解字》看“仪”的演变
话说“礼仪”⑶:从《说文解字》看“仪”的演变
“仪”字的演变历程及其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从甲骨文到现代汉语,这个字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它又承载了哪些丰富的文化意义?让我们一起探寻“仪”字背后的故事。
说文解字话礼仪⑵:“仪”
让我们通过《说文解字》来深入了解“仪”的内涵。在古代,“仪”与“义”是通用的。甲骨文和金文中的“仪”写作“義”,而篆文中则在“義”字旁加了“单人旁”,形成了“儀”字。
“儀”的造字本意,是指战争出征前的庄严仪式和典礼。这个解释可以从“義”字的结构中得到印证。“義”字由“羊”和“我”两部分组成。“羊”在远古时期常被用于祭祀,因此带有“吉祥”的含义。《说文解字》中就有“羊,祥也”的记载。
“我”字在甲骨文中代表一种“有非常多利齿”的武器,类似于一种“超级的钺”。由此推断,“我”字的本意应该是“手持大钺,呐喊示威”。后来,“我”逐渐演变为代词,用于指代强者对自身的傲称,如“我辈”“我军”等。在古代,为了表达尊敬,人们很少直接用“我”来指称自己,而是使用“在下”“鄙人”等谦辞,这或许也与“我”字与战争、武器相关的本意有关。
综合来看,“儀”字的造字本意,就是出征前的庄严仪式和典礼。这种庄严的仪式少不了祭祀和占卜,用以预测战争中的凶吉,并祈祷神灵的护佑。
简体的“仪”,右边那个像X一样的叉,也表示一种“杀戮”的意思。
随着时代的发展,“仪”的词义又有了新的引申:
本义:名词,指程序严格、隆重的典礼。它源于战争的出征仪式,并和祭祀密切相关。其更侧重于“按程序进行的、有象征意义的仪式、形式”等。
引申义1:名词,指正规的着装、整洁的外表等。如仪表、仪容、仪态等词,都是强调一种外在的形式,“言谈举止要合乎规范”。
引申义2:动词,有倾心、仰慕、羡慕等义。如“心仪已久”等。
引申义3:名词,指“按一定程序操作的设备”,如“仪器”。这个词性特别强调程序的规范,要“严格有序”。
在上述基础上,“儀”又进一步引申为“法度、典范、表率”等,如“仪仗队”。
前面,我们分别解析了“礼”和“仪”,这两个字都源于祭祀仪式。而“礼仪”一词联起来使用,最早出自于先秦的《诗经·小雅·楚茨》,这是一首描写周王祭祖祀神的乐歌。全诗共72句,分为六章。其中两次出现“礼仪”。第一次出现,是描写人们的言谈举止,而第二次出现,则是指祭祀的程序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