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药"消失"了?公立医院基本买不到,为何进口药越来越少?
进口药"消失"了?公立医院基本买不到,为何进口药越来越少?
近年来,许多患者发现,在公立医院越来越难买到进口药,医生常常建议去外面的药店购买。这种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医药市场变革?
进口药的"隐退"
越来越多的病人发现,曾经在公立医院常见的进口药现在变得难以找到。有病人反映,不仅是阿奇霉素,连头孢类药物也出现了类似情况。"用国产头孢挂了一礼拜都没见好","大人孩子都被折腾坏了",这样的抱怨在网上屡见不鲜。
然而,进口药并非凭空消失。它们只是从公立医院的药房中退出,转而在其他渠道销售。
政策驱动下的医药市场变革
这种变化与我国近年来推行的医保集中采购政策密切相关。2018年,国家出台《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标志着医保集采政策的正式实施。这一政策的核心是通过"以量换价"的方式,压缩药品价格,以确保低收入群体能够负担得起必要的药品。
集采政策的实施对医药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国产仿制药通过大幅降低价格,赢得了集采资格。相比之下,研发周期长、临床试验成本高的进口原研药往往难以在价格上与之竞争,导致大多数进口药在集采中落选。
医保局今年4月披露的数据显示,集采前患者使用原研药和通过一致性评价仿制药的用量占比约为50%,而集采后,后者的比例大幅提升到95%左右。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了集采政策对医药市场格局的巨大影响。
"上海红线价"的双重影响
除了集采政策,"上海红线价"的出台也加速了进口药的退出。5月20日,上海在其医药采购系统中发布了药品价格调整公告,设置了绿、黄、红三种参考线。高于红线的药品将无法通过系统校验,这就是所谓的"上海红线价"。这一价格线迅速获得全国诸多省份的采用,变成集采非中选药品挂网调价的关键参照依据。
在 “红线价” 尚未推出之际,众多未中选的原研药仍可凭借其他途径留存于药品采购网络之中。然而随着 “红线价” 的施行,诸多原研药陷入全面撤网的困境,许多知名药品也因此撤离中国市场。
仿制药与原研药的疗效之争
随着进口原研药在公立医院中的比例大幅下降,国产仿制药成为了主流。这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个问题:仿制药的效果是否真的能与原研药相媲美?
对此,医保局多次表示,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与原研药在效果上是等同的。然而,临床实践中的情况似乎并非如此简单。据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 2022 年的一项调研结果表明,在有过仿制药与原研药使用经历的人群里,49% 的受访者觉得原研药的使用体验更佳。还有21.6%的人认为,价格差异会在质量方面有所体现。
这种差异感知可能部分源于患者对进口药的"滤镜"效应,但也不能完全忽视原研药和仿制药在研发过程中的巨大差异。原研药通常需要15年左右的研发时间和数亿美元的投入,而仿制药则主要是复制原研药的主要分子结构,在时间和成本上都大大减少。
为了确保仿制药的质量,中国自2016年起开展了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这一评价旨在确保仿制药与原研药在质量和疗效上达到一致。然而,这一评价标准本身也存在争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主任缪长虹指出,一致性评价主要采用生物等效性的标准,但诸如质量标准、药物活性成分的晶型和粒度、杂质等主要药学指标以及不良反应等目前暂未纳入评价范围。这意味着,即使通过了一致性评价,仿制药与原研药之间仍可能存在一些差异。
患者的用药困境
集采政策的实施,虽然降低了药品价格,但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患者的用药选择。特别是对于那些经济条件较好、愿意为更好的药效支付更高价格的患者来说,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无疑带来了困扰。"所谓的安全感,就是选择权"。当患者失去了选择使用进口原研药的权利时,他们也失去了宝贵的安全感。这种情况下,即便仿制药的效果可能与原研药相当,患者心理上的不安全感也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药企的艰难抉择
面对集采政策带来的市场变化,药企也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一方面,他们需要保持盈利以维持企业运营和继续投资研发;另一方面,他们也肩负着为患者提供可负担药品的社会责任。许多跨国药企选择调整其在中国市场的策略。有些企业选择退出某些药品的中国市场,而将资源集中在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上。例如,一些罕见病药物因市场规模小而被放弃。然而,这种策略也引发了对患者权益的担忧。
与此同时,一些药企开始积极参与医保谈判,努力将其创新药物纳入医保目录。据报道,英国阿斯利康公司已有16款药品通过医保谈判进入医保目录,涉及呼吸、糖尿病、罕见病等多个领域。
中国医药行业的转型之路
集采政策不仅影响了跨国药企,也推动了国内医药行业的转型。过去,许多国内药企主要依靠生产仿制药获利。但在新的政策环境下,仅仅依靠仿制药已经难以维持高利润。这种变化促使国内药企加大创新药物的研发投入。近年来,中国涌现出一批专注于创新药研发的企业,如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等。这些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取得成功,还逐步走向国际舞台。
然而,创新药的研发是一个漫长而充满风险的过程。如何在保证药品可及性的同时,为创新药研发提供足够的激励,成为政策制定者面临的一大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集采政策对进口药造成了一定影响,但国家医保目录正在"提档升级"。越来越多的进口创新药被纳入医保范围,这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用药选择。例如,瑞士制药企业诺华自2017年以来,已有近40款药物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德国药企勃林格殷格翰从2018至2023年也有3款药品纳入医保目录。这种趋势表明,国家在努力平衡药品可及性和创新激励之间的关系。
重塑用药格局与选择权
在进口药"消失"的同时,中国正在全面开放外资医院的准入。这一举措可能会对用药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外资医院的引入,可能为那些在公立医院难以获得的进口药提供新的渠道。这种变化或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公立医院进口药减少带来的影响,为患者提供更多的选择。然而,如何确保这些选择不会加剧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仍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在讨论进口药"消失"问题时,我们需要保持理性和客观。避免将问题过度简单化或极端化,对于找到解决方案至关重要。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集采政策在降低药价、减轻患者负担方面取得的成效;另一方面,也要正视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患者选择权减少、部分药品供应不足等。只有在全面、客观认识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更加合理、有效的政策。
结语
进口药在公立医院"消失"的现象,折射出中国医药体系改革过程中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它涉及到政府、医院、药企、患者等多方利益,也关系到医疗可及性、创新激励、社会公平等多个层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需要政府、企业、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期待在未来,能够看到一个更加公平、高效、可持续的医药体系,既能让大多数人用得起药,又能为追求更好治疗效果的患者提供选择,同时还能激励医药创新,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开放、理性的讨论态度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的现实中找到平衡点,推动医疗改革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