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一言不合就拉黑,观点不同就反驳,为何我们常处于心理防御姿态?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一言不合就拉黑,观点不同就反驳,为何我们常处于心理防御姿态?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3EHLNDU05562IJ6.html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令人困扰的现象:一言不合就拉黑,观点不同就反驳,遇到冲突就回避。为什么我们会不自觉地采取这些行为?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师约瑟夫·布尔戈总结出了人们常用的10种心理防御机制,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

一言不合就拉黑;
观点不同就反驳;
遇到冲突就回避;
为何我们总是这样做?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师约瑟夫·布尔戈总结出了人们常用的10种心理防御机制,以抵御痛苦情绪的侵袭。布尔戈特别强调,心理防御机制作为人生体验中的不可避免的、必要的部分,在面临困境时,它们确实能够为我们提供庇护,然而,一旦这些防御机制变得僵化或根深蒂固,它们可能会对我们的人际关系造成损害,限制或扭曲我们的情感体验,甚至伤害我们的自尊。

什么是心理防御?

许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某个瞬间,我们的言行和感受突然让自己大吃一惊,仿佛有些未被意识到的念头在幕后悄悄作祟。有时,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竟能让我们勃然大怒,直到那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内心深处一直隐藏着某种强烈的情感,而我们却未曾察觉。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你的伴侣最近忙于加班,你体贴地承担起了家务。但当他答应下班路上顺道去一趟干洗店时,却略显迟疑,你顿时怒火中烧:“算了!我自己去!”这种突如其来的情绪爆发。

又或者,当你满心期待与朋友的聚会时,她却突然打电话来取消行程,理由是“有点事”。你既感到意外又恼火,多年来的宽容似乎在这一刻土崩瓦解。你突然意识到,自己仍对去年她忘记你生日的事耿耿于怀。原来,你早已清楚她还有其他朋友,而且她更看重别人,只是你一直不愿面对这个事实。

我们常常误以为,有意识的自我体验就是自我的全部。然而,事实上,我们情感生活的许多重要部分都隐藏在我们觉察不到的地方。

有时候,我们能够从某些行为中窥见无意识的动机。比如,当一个人频繁“忘记”某项职责或琐事时,或许并非他故意忽视承诺,而是遗忘的现象暴露了他的内心其实并不愿意履行。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也常常认为自己了解一些有关他人而对方却毫无意识的真相。比如,当同事们谈论另一个同事时,可能会指出她听不进批评、自以为是;或者,朋友们谈论某位不在场的朋友的新女友时,可能会认为她专横跋扈;聆听朋友谈论自己的计划,听他说他打算再度改过自新,你可能会想:“别自欺欺人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发现自己某些方面被他人看穿而自己却毫无察觉,无疑是一件令人不快的事情。当朋友指出我们的口误或遗忘并非无心之失时,我们往往会辩解称是工作压力太大或疏忽所致。然而,这些忽视和口误往往揭示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些我们未曾意识到、不愿面对的情感和想法。

我们往往更容易看出他人的无意识动机,却难以察觉自己的。这是因为,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无意识中承载的想法和感受对我们来说要么过于痛苦,要么与我们的道德和价值观相悖,有损我们的自我形象。换句话说,我们不愿意面对自己无意识中的内容。

那么,我们究竟是如何避免与那些难以忍受的自我部分接触的呢?为何他人能看清我们人格的某个方面,而我们自己却浑然不觉?这背后的原因,正是心理防御机制在起作用。

有时当我们产生一种太过痛苦或在道德上无法接受的想法或感受时,我们就会避开它,把它推进无意识里。这不是一种有意的决定,这个过程通常是自发的,发生在我们的意识之外,这种心理机制便是心理防御。换句话说,心理防御就是我们为了逃避痛苦而对自己撒的谎。

心理防御的作用与存在的意义

心理防御机制往往会转移或误导我们某些最强烈的情感,导致我们做出与自身需求南辕北辙的行为,不能得到真正需要的东西。这可能会带给我们自我挫败感,甚至使我们产生自毁倾向。

最糟糕的是,心理防御机制可能会对我们的情感生活产生排斥或误导作用,而情感生活正是我们建立有效关系的关键所在——这不仅仅局限于浪漫关系,还包括与家人、密友或同事之间的纽带。如果我们屏蔽了对自身需求的感知,那么真正的亲密关系将无从建立。

比如,当我们通过暴饮暴食来“消化”愤怒或不满时,我们实际上失去了做出改变的动力。有些人习惯于在面对他人表达某种情绪时退缩,因此只能建立有限且不尽如人意的关系,尽管这样的关系对他们来说相对安全、没有威胁。然而,这样的逃避和退缩只会让我们错过真正深入了解他人、建立深刻联系的机会。

心理防御机制往往只关注眼前的舒适与逃避,而不去考虑长远的后果。它们如同条件反射般迅速作出反应,一心只想逃避当下的痛苦,却忽视了这种逃避可能带来的长远代价。有时,我们终会从这种逃避中“觉醒”,不得不面对现实。有时,无意识中的信息会突破意识的防线,让我们惊觉这些情感与问题其实已在心中悄然滋长。然而,更多的时候,我们依然沉浸在固有的模式中,心理防御机制照常运作,而我们也未加注意。人类天生习惯于遵循既定的模式,改变对我们来说总是很难的。

《性格分析》的作者心理学家威廉·赖希认为:一个人的人格,或者说“整体性格特征,是一种浓缩的防御机制”,这种“防御机制”与其他任何心理防御一样,具有逃避的功效。这种防御体现在“一个人惯常的行为方式中,体现在他说话、走路的方式与身体姿态中,体现在这个人的性格习惯中,比如他微笑与嘲讽的方式,他的礼貌与强势的表现等等。”

若有人称赞你性格很好,从不烦躁或生气,这样的评价往往透露出你性格中某种防御机制的存在。相反,若你自信满满,习惯于掌控一切,对待他人态度严厉,一旦有人与你意见相左,你便坚持己见,寸步不让,那么这反应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防御方式。实际上,你与生活中亲近之人的交往模式,往往最能反映你所采用的心理防御机制。

比如:A的控制欲太强了。
B总让我觉得我得去拯救他。
只要事情如C所愿,C就是个很好相处的人。
在我看来,D实在是太黏人了。
E是个冷漠无情的人。
F对所有事情都大惊小怪。
为什么G总是那么焦躁不安?
H那个人,真是个愣头青!
J简直是个戏精!
K以为所有的女人都喜欢他。
L胆小如鼠。
为什么M总是在关系中做受气包?

这些描述各自总结了某种鲜明的特质或交往风格,通常被用来表达对某人的看法。尽管这些描述并非详尽,但它们确实指出了那些被描述者所面临的最大困境所在。具体来说,A、B、C、D在应对需求和依赖的问题上正经历着挣扎;而E、F、G、H则在如何管理强烈的或令人痛苦的情绪方面存在问题;至于J、K、L、M,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存在自尊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会形成一套独特的心理防御机制组合,以应对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各种情绪。这种组合不仅塑造了我们的人格特质,也决定了我们如何规避那些可能不被社会所接纳的情绪。

不同人感到难以应对的问题各不同,在应对相同情绪挑战时可能会采取截然不同的防御策略。我们每个人所依赖的心理防御机制,不仅塑造了独特的个性,更深刻影响着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互动模式。

正是基于以上人类的心理防御机制,在心理治疗实际过程中,心理治疗师会观察到来访者的阻抗行为,但并不会与之过度对抗。相反,他们会以温和的方式引导来访者注意到这种阻抗,并鼓励他们深入思考其背后的意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