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演变与哲学内涵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演变与哲学内涵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cnmeiw.com/News/NewsCenter/NewsDetail?keyId=62972bec-2af3-4c97-b6ec-b13d017cd7fc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哲学思想发生后的集大成,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积淀。从新石器时代的岩画到唐代的青绿山水,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一部艺术史,更是一部中国哲学思想文化史。


王志坚《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96x180cm

作者简介

陈雨光,选择美学与中国画视错觉学说创始人,艺术哲学家,传记作家。先后获得过十余项科研成果奖(包括国家级课题)。在经济、数学、计算机、数据库、量化交易、算法模型、美学、哲学、逻辑、整体论等跨学科领域,出版有十数部专著,发表有数百万字论文。其主要艺术哲学类代表著有《美的选择》、《视错觉》、《美的致生范畴》、《艺术的定向》、《性知觉》、《屈原·九歌》。书画鉴评本《唐诗三百首书画集》、《宋词三百首书画集》、《元曲三百首书画集》、《中国当代花鸟画作品精选》、《中国当代工笔画作品精选》;策划组织了《中国画三百家》。

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溯源

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在8300多年前,先民们就开始用图案记录农耕文明。河姆渡文化的植物纹线刻,表达了对农业的敬仰。而连云港将军崖岩画《稷神崇拜图》则展现了先民对生命哲理的朴素理解。


新石器连云港将军崖岩画《稷神崇拜图》

沧源文化的《村落图》用岩画形式记述了中华先祖对农耕定居的理解。这幅画最有视觉趣味的是以村落为中心的道路关联,以及押俘、赶畜、祭天、跳神等场面围绕正面中心的梯度延深,平面中的深度己在这幅画中得到有力的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就这样拌随着艺术的看,不断地深化与发展。


沧源岩画《村落图》

山水画的形成与发展

从部落演化到家国政体思想的发生,描绘劳动生活的场面逐渐演变为皇权、殿堂宫室的壁画。儒意道识的士者文化,实现了与乡土文化的分离。这一分离对山水画而言是深刻的。曲阜石刻的《庭院图》展示了2000年前的艺术构建,用独特的双眼看到了造型的体量、纵深、空间和环境。


山东曲阜城关镇东汉画像石庭院图

魏晋时期,山水诗的兴起为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谢灵运注重形的依托,追求玄远的神超理得。陶渊明的山水诗则超越了玄言诗,将宇宙本体和生命本体的体悟转化为可触知的艺术形式。

山水画的理论与实践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是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作品,展现了峰、石、云、水、树的复杂表现。宗炳的《山水画序》提出了著名的透视法则:“竖画三寸,当千刃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王微则提出了“望秋云,神飞场;临春风,思浩荡”的怡情说。


宋摹本 顾凯之《洛神赋图》

青绿山水的兴起标志着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科。展子虔的《游春图》被认为是青绿山水的开山之作。李思训父子的金碧山水开创了山水画的辉煌时代,影响了后世众多画家。


展子虔《游春图》

山水画的哲学内涵

中国山水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知山乐水的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以及哲学的高度。它确立了知山乐水的圆觉之境,愈小而大的意蕴之理,以及学科表现的语法规则。在唐代,山水诗的美学成熟和禅宗美学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山水画的意境。


魏扬《元曲三百首书画集·吴西逸[天净沙]》137×68cm


冯霖章《元曲三百首书画集·周德清[朝天子]》67×67cm


于志学《元曲三百首书画集·张可久[折桂令]》68×68cm


黄纯尧《元曲三百首书画集·张养浩[燕儿落兼得胜令]》45×68cm

中国山水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哲学思考方式,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理解。它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