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高的逆回购利率:中国经济的隐忧
偏高的逆回购利率:中国经济的隐忧
自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面临下行压力,物价低迷。尽管政府通过降息等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应对,但货币政策效果并未完全显现,仍需更低的利率环境。当前,两年期国债收益率已低于七天逆回购利率,表明市场预期与政策利率存在偏差。本文将深入分析这一现象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一、逆回购利率偏高的现状
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中国经济承受较大下行压力,物价低迷。在此过程中,我国政府持续出台宏观调控政策,包括降息措施。以七天逆回购利率为例,五年来下调了90BP,平均每年18BP。然而,货币政策效果并未完全显现,仍需更低的利率环境。当前,两年期国债收益率水平已低于七天逆回购利率,说明逆回购利率高于市场预期。
过去十年里,两年期国债收益率一直高于七天逆回购利率,即使出现短暂的向下突破也很难持续。而这次向下突破持续时间明显长于以往,且当前没有回升迹象。这表明政策利率需要向市场利率靠拢,意味着逆回购利率过高,需进一步下调。
二、实际利率的衡量与影响
衡量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实际利率,尤其是机构投资者更关注实际利率的变动。实际利率计算公式为:实际利率 = 名义利率 - 预期的通货膨胀率(这里用实际CPI代替预期CPI)。
名义GDP增速与实际利率的关系显示,2023年之后两者出现明显背离。这反映名义利率下降速度未能跟上物价下降速度,2020年以来CPI同比已下降500BP左右,同期七天逆回购利率仅下降90BP。政策利率相对滞后,效果自然打折,七天逆回购利率还需大幅下降。
三、房地产市场的案例分析
房地产市场是观察实际利率影响的重要窗口。2024年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根据模型分析,2020年之后“实际房贷利率”不减反升,到2024年10月已回升至12.21%的高位,与此同时居民贷款增速持续下降至3.29%的低位。
实际房价和利率走势明显背离原预测值,按照原模型预测到今年10月份二手房价格仅需下跌至-7.2%,而实际是下跌至-8.9%。这说明实际利率是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即使降到1.8%,“实际房贷利率”依然达到9%,高于合理水平。房贷利率作为市场利率,受到政策利率七天逆回购利率的影响。政策利率的下调有利于市场利率的跟随下降。
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2024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我国已基本形成市场化的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但不同市场的传导效率存在差异,存贷款市场的利率传导效率受损影响调控效果,制约货币政策空间。央行将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改善政策利率传导。
当前货币政策正在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但在实际操作中遇到诸多困难。例如,进一步降息面临着净息差和汇率的双重约束。如果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之前遇到流动性陷阱,可能会回到数量型调控机制。
针对实体企业,央行通过降低基准利率来压低长期利率,以刺激企业做长期投资。但我国央行却买入短期卖出长期,让长期国债利率下降速度变慢,至少会止步于七天逆回购利率,对货币政策效果产生影响。
针对商业银行,七天逆回购利率作为成本指标,两年期国债利率作为资产指标,两者倒挂预示着资产荒和净息差的进一步恶化。执行报告里指出银行“大企业贷款利率明显低于同期限国债收益率”、“高息买存款”,11月29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两项自律倡议,要求银行应以公开市场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为定价基准,不得以显著高于政策利率的水平吸收同业资金,防止形成空转套利。如果七天逆回购利率不跟随市场下降,银行净息差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针对财政部来说,相对偏高的利率水平制约了货币政策效果,经济继续下行的压力将更多要求财政政策积极,而较高的融资成本影响到财政的可持续。所以较高的国债期限利差吸引地方政府发行短期国债,但偿债压力较大和债务置换又迫使其发行长期国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难点依然在利率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