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大热,张雪峰被迫失业?中产父母绷不住了...
DeepSeek大热,张雪峰被迫失业?中产父母绷不住了...
今年DeepSeek拳打ChatGPT,脚踢Meta等国际巨头,用极低的成本完成了不可思议的技术突破与市场颠覆。当我们为中国技术骄傲时,AI取代人类的焦虑也随之蔓延——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AI智能体将取代70%的办公室工作。
近日教育咨询界“顶流”张雪峰就因是否会被DeepSeek抢饭碗而推上热搜。有网友向AI提问如何选校选专,结果得到的回答不仅数据全面,还有洞见和分析,简直完爆张雪峰,甚至有人调侃道:DeepSeek对两类人影响最大,一个是程序员,另外一个就是张雪峰们。
张雪峰随后在直播间面不改色的回应道:赶紧的吧!
这一回答引发深思:DeepSeek出现,真能横扫所有行业,淘汰张雪峰这类专业人士吗?孩子们未来饭碗在哪里?
答案或许没那么悲观。张雪峰们的价值,恰恰在于AI无法替代的地方——人性化决策和情绪价值。
张雪峰为何成为志愿填报圈的“北斗星”?
志愿填报导师千千万,为何张雪峰会脱颖而出?这个问题的答案正是AI无法踢飞张雪峰的原因。张雪峰操着一口“东北大碴子味”的普通话,用“雪峰式幽默”将枯燥的志愿填报指南变成脱口秀,把无数家庭从迷茫的志愿黑洞中拽出来,实现柳暗花明。
2024年高考季,他推出两款私人订制的志愿填报套餐,售价分别为11999元和17999元,在平台一经上线,瞬间告罄。
他有许多金句频出,总能用大白话抓到各专业的精髓:诸如“学金融的最后都去卖保险,学计算机的最后都在修电脑,学旅游的最后都在开旅行社,学心理学的最后都在做咨询”等。毒舌背后,是对对行业的熟知。
成为“网红段子手、考研界德云社明星”之前,张雪峰就是个籍籍无名的小人物,普通家庭出身,寒门子弟。
凭借自身努力考入郑州大学,毕业后开启北漂生活。在教育机构做老师时,他的薪酬低,压力大,是每一个职场牛马的真实写照。
2008年,他进入教育咨询行业,发现高考志愿填报是个信息高度不对称的领域,普通家庭对其一知半解。于是张雪峰决定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和家长指路。
早期,他靠收集信息制作课程,不过因为讲解乏味,并未激起水花,然而他并未气馁。几经琢磨和调整,他终于在2016年凭借一段《7分钟讲解34所高校》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该视频点击量超千万,他也一炮而红,从普通「搬砖人」成为志愿填报专家。
他在这次直播间完整概述了自己的竞争力:
“我们这个行当,你说它是打破信息差,但是还有些情绪价值。DeepSeek 只会有一些公开信息,但是你要知道有些信息网上是不公开的。”
张雪峰提供的服务,本质上是将中产父母对子女模糊的人生期待,转化为可执行的路径图。
比如,孩子想找一个未来能日进斗金的专业。对此,AI的确能在短时间收集海量信息,快速分析,如同张雪峰早期制作课程的路数一般。
但,志愿填报却也没那么简单。如何结合孩子兴趣、家庭期待、职业规划和行业趋势等因素,这种非线性推理,就很依赖人类的情景化认知了。它考验的是咨询师多年的行业经验和洞察。
更何况,有时父母还是有一种微妙心理,需要权威人物的确定性承诺。
比起信息提供者,很多时候张雪峰扮演的是心理按摩师,安抚家长的焦虑,以此在鸡娃路上「续命」。他自带的励志人设,也极容易让忍产生情感投射和共鸣。比如建议家境一般的孩子慎选金融,普娃一定要死磕医学,为普通人代言的思想进一步加深了家长和学生对其的信任。
此外,填报志愿时,很多孩子跟父母对政策未必知悉全貌,比如特殊招生,还有高校内部政策会临时调整等等,这些非公开经验会形成壁垒。张雪峰们通过人际网络实时获取信息,远远胜于有信息滞后性的AI。
所以,张雪峰不是低水平信息搬运型咨询师、人工查询器,而是个性化的决策师,这正是AI所欠缺的地方,也是未来每个个体的核心竞争力。
信息瘟疫时代,是当宿主,还是决策师?
现如今是信息过载的时代,如何筛选有价值、为我所用的信息才是拉开差距的关键。志愿填报、海外大学申请均是如此。当AI以每天生产十几亿张图像、几十亿行代码的速度来取悦满足人类时,我们手握最强工具,却如何拥有判断力,才是问题的根本。
尤瓦尔·赫拉利在其新书《智人之上:从石器时代到AI时代的信息网络简史》中提到,世界上存在三种信息观,即天真的信息观、民粹主义的信息观和复杂的信息观。
天真的信息观认为,拥有的信息越多越好,只要有足够信息和时间,就能发现真理和真相,增长人类智慧,帮助我们做出明智选择。
这类人认为,只要DeepSeek能收集到市面上最全面的数据,张雪峰就能完全被取代。但信息整合并不等同于决策指导。二十一世纪之初,就有人预言,新世纪头三年所产生的新信息会超过过去30万年所积累的信息总和。
有科学家测量进入大脑的数据量发现,普通人日均信息接触量达74GB,相当于16部高清电影,观看完73集的《权力的游戏》等。在500年前,74GB相当于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生通过书籍等方式所消耗的信息。
人类大脑容量有限,持续的信息轰炸,会出现认知负荷,导致我们的大脑无法有效应对海量信息,陷入分析瘫痪,决策能力、意志力、注意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都会随之下降。
很多时候会形成这样一种体感——无法清晰思考、极易烦躁,甚至一个小小决定都能纠结半天。因为,做决定本质上是一个耗能过程。早前密歇根州立大学和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也进行过一项研究,他们发现:平均时长为2.8秒的干扰,比如电脑角落闪出的提示,会让出错机率加倍;如果将时长增加至4.4秒,出错机率随之增加至原来的三倍。
此外,过量信息还会导致认知逃避,即无法辨别信息真假,选择放弃信息筛选,让阴谋论大行其道。
可见普通人想要从信息中了解真相是何等困难!尤瓦尔·赫拉利也曾说:“人类其实一直生活在后真相时代: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被蒙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只相信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实。”
在《后真相时代:当真相被操纵、利用,我们该如何看、如何听、如何思考》一书中,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洞见——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存在的真相,甚至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选择,接受适合自己的真相。
也就是说,即便很多信息有价值,人们还是愿意相信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内容。
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对孩子,我们必须成为决策的缔造者,信息越多,越要保持清醒与独立思考,否则人生只能被冗余信息所奴役,做出令人后悔的决定。
如何让AI成为培养孩子的杠杆?
从几年前ChatGPT的初出茅庐,再到如今DeepSeek的横空出世,每一次的AI迭代都伴随着失业焦虑、人类被取代的刺耳回声。今年2月6日上线的一部Netflix 科幻类剧集《黑暗智宅 Cassandra》更是把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对立面展现到了极致。
有人认为,这部剧披着科技的马甲探讨“母爱”,但AI觉醒带来的拟人化惊悚引起不少父母的焦虑与恐慌。回到现实,不少父母对于AI呈现出矛盾态度,既担心AI散播虚假消息,威胁孩子美好的未来,又在当下拥护新技术,希望借助AI提升效率,避免孩子未来被淘汰。
想要在AI时代做合格父母,养育好孩子,第一步就是要转变观念。在信息过载时代,用AI做称职的辅导员。比如先充分了解AI有哪些可用平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推出的Day of AI、英国公益科技教育平台设立的Apps for Good、斯坦福大学教授吴恩达创立的DeepLearningAI等平台课程,还有可汗学院、微软制作的内容等,都提供了丰富的自学内容。借助AI算法,精准推送个性化课程,孩子学起来更有兴趣,父母也更省心。
其次,一定要让孩子锻炼创造力。麦肯锡在分析2030年AI智能体将取代70%的办公室工作时就预言,剩下30%的办公室工作,需要的是人类独有的技能,如战略思维、情商等。成为张雪峰式的家长,就是要摒弃掉数据服务员,争做战略顾问,借助AI,关注孩子的非认知能力的培养。现在各种生成式工具,比如MidJourney、微软的U-Copilot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可以让孩子尝试利用AI工具创作,让AI成为孩子的教练和灵感师,去锻炼和培养未来所需的底层能力。
当然,更重要的是打好AI素养的基础。教会孩子如何分辨内容的真伪,理解AI的局限性,如何在大量信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真相,做好AI的主人,避免患上信息病。
210多年前,卢德分子砸毁机器,抗议机器抢走纺织工的饭碗;120多年前马车夫抵制电车,妄想阻止电力革命的到来,但历史的车轮只是从他们身旁悄然走过,不留一点情面,如今想要抵制AI亦会是同样的命运。历史从不言语,却处处都是痕迹,AI会淘汰信息搬运工,也会催生决策顾问,能否跨越技术鸿沟,考验孩子的实力,也取决于父母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