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诸葛亮躬耕隆中,是为了给诸葛玄守墓?其实答案还有这些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诸葛亮躬耕隆中,是为了给诸葛玄守墓?其实答案还有这些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59885185_121720327

公元197年是东汉建安初年。这一年中国北方依然战火纷飞。在汉江南岸一个叫隆中的小山村里,迎来了一个身穿素服的年轻人。他和年幼的弟弟在此结庐而居,种地读书,一住就是十年。他就是后来千古闻名的蜀汉丞相诸葛亮。

避乱襄阳

诸葛亮是山东琅琊人。他的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父亲诸葛珪是泰山郡的郡丞。诸葛亮家也算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不过在他8岁那年,父亲诸葛珪去世,由叔父诸葛玄担负起养育他们一家老小的责任。当时诸侯割据、群雄并起,朝廷式微。军阀袁术没有经过朝廷认可,擅自任命自己的好友诸葛玄出任豫章太守。得到任命的诸葛玄也没多想,就兴冲冲地带着诸葛亮和他弟弟诸葛均去豫章上任去了。

朝廷当然不会放任袁术的越权行为,另外委任朱皓担任豫章太守。诸葛玄在争斗中吃了败仗。此时袁术正与曹操、袁绍作战,无力支援诸葛玄。他只好带着诸葛亮兄弟来到襄阳投靠另一位好友刘表。诸葛一家在襄阳城着实过了一段舒心的日子。诸葛玄在当地广交朋友,还把诸葛亮的两个姐姐也接到了襄阳,分别嫁给了襄阳豪门蒯家和庞家的子弟。可惜好景不长,不久诸葛玄病死了。年仅17岁的诸葛亮在办理完叔父的后事后,就带着弟弟来到襄阳西二十里的隆中山,结庐为诸葛玄守墓,后来又在周围开辟农田长期居住下来。这一住就是十年。

躬耕求学

隆中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此地在古代还不属于今天的襄阳市,而是属于南阳郡(今南阳市)管辖。在今天南阳市武侯祠里,立着一块明嘉靖时期,朝廷祭祀诸葛亮的《勅赐忠武侯庙祭文祭品檄文碑》,上面明确记载“秦以襄阳隆中为南阳郡也。”可见早在秦代,南阳郡就管辖隆中。不仅如此,隆中还是三郡交界处,东临南郡襄阳,西南接汉中郡房陵县,北临汉江,隔江就是南阳郡邓县邓城,交通十分方便。特别是顺汉江东下二十里就是当时荆州的中心襄阳城。

东汉末年的襄阳地位可不一般。

历史上最早的襄阳仅是“楚之北津戍”。西汉初置襄阳县,到了东汉,襄阳县还只是荆州南郡的一个偏远小县。刘表初到荆州时,要兵没兵,要钱没钱。地方豪强都不把刘表放在眼里,还聚兵对抗刘表。正在他一筹莫展之时,襄阳周边的豪门蒯家、蔡家、庞家选择支持刘表。正史《三国志》记载:刘表刚到荆州时,单枪匹马跑到宜城,请中庐人蒯良、蒯越、襄阳人蔡瑁、庞季帮忙出谋划策。刘表派蒯越诱降当地豪强恶霸五十五人,全部抓起来砍了头,并收编了他们的部队。这时只剩江夏贼寇张虎、陈生带着一伙人占据襄阳。刘表又派蒯越、庞季不带一兵一卒前往襄阳说降了张虎和陈生,至此汉江以南全部平定。

在襄阳豪门的帮助下,刘表迅速控制了局面,在荆州站稳了脚跟。为了投桃报李,刘表于是把荆州治所从汉寿迁到了襄阳城。

自此襄阳一飞冲天,从一个偏远小县变成了荆州的中心。

刘表在襄阳统治期间,除初平三年孙坚曾围攻襄阳外,一直到建安十三年刘表去世,在长达16年时间里,襄阳无战事,免于兵灾人祸。安定富庶的荆州,成了北方动荡地区避乱迁徙百姓的首选,甚至是唯一的选择。当时关中的土地,因为年年战乱被大量抛荒,汉江以北的南阳郡宛城地区也因黄巾起义等多次战乱的破坏,地位一落千丈。老百姓纷纷逃难到了襄阳地区。据史书记载当时流入到襄阳的难民人口大约有十万余户。

刘表治理下的襄阳不但政绩卓著,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儒生的他还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他大力兴建官学,聘请有名的学者到襄阳教学。当时北方大批儒士,甚至相当一部分洛阳太学的师生都先后来到襄阳。《后汉书》记载关中、兖州、豫州的学士到达襄阳者约有一千多人。刘表全部都出钱安置。同时建设学校,聘请大儒教学、著书、立说。东汉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也在这一时期来到襄阳。他在《荆州文学记官志》中也记载刘表命令大儒宋忠著书宣讲德音教化。当时著名学者綦毋闿特地携徒子徒孙三百余人,带着书籍器物来到襄阳。于是襄阳文化风气大盛,连武夫也开始读书。当代有学者研究认为,荆州学校的规模和制度远远超出郡学的范畴,可以说是洛阳太学的南迁。在这些襄阳求学的北方士子中,就包括随叔父“往依刘表”的诸葛亮。

三国时期史书《魏略》说建安初年诸葛亮在荆州游学。可见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除了为诸葛玄守墓和躬耕陇亩外,还要坚持到襄阳完成学业。《明嘉靖襄阳府志》记载襄阳城南两里处是刘表官学学业堂遗址所在,诸葛亮就曾在此读书学习。此处距隆中仅二十里,顺汉江而下很快就能到达。今天襄阳市在此重建了学业堂以兹纪念。

汉末襄阳城人才汇集、学术盛行,正是思想碰撞,研究学问的理想之地。试想如果没有在学术氛围里长期熏陶,如何能培养出诸葛亮的满腹经纶和经天纬地之才。所以能方便自己进行学问研究和学术探讨,正是诸葛亮选择在隆中长期隐居的一个重要原因。

交朋结友

诸葛亮喜欢交朋友,刚到隆中不久,就认识了四位背景深厚的好友,徐庶、石韬、崔钧、孟建。后人称他们为隆中四友。

徐庶原名徐福,年轻时崇拜江湖侠客,喜欢打抱不平。公元189年,徐庶为朋友出头杀了人,逃跑时被官府抓住准备杀头。这时徐庶的党羽及时赶到,劫法场救了徐庶一命。 经过这件事后,一改以往的作风,弃武习文开始四处求学。公元191年,董卓绑架朝廷和天子,导致中原兵灾四起。徐庶就和同郡人石韬一起跑到荆州定居。后来又一起认识了诸葛亮,成为好友。曹操占领荆州后,徐庶和石韬都投靠了曹操。

崔钧崔州平是当时太尉崔烈之子。他年轻时和徐庶性格类似,也喜欢结交社会豪杰,而且颇有名气。他还当过朝廷的中郎将和太守。汉献帝即位后,他的父亲崔烈被董卓杀害,崔钧就投靠袁绍一同起兵讨伐董卓,后来流落到荆州与诸葛亮成为好友。

汝南人孟建字公威。在襄阳游学时与诸葛亮交好,后来因思念家乡,北归汝南。诸葛亮出祁山时,在给司马懿的信中还特地希望司马懿代为问候孟建。

这四位中与诸葛亮关系最亲近,交往时间最长的就是徐庶和崔州平。他们与诸葛亮可算得上是忘年交。诸葛亮说:“当年最先认识崔州平,他常常指点我的得失,后来又交好徐元直,他也经常教导我的学问。”可见崔州平和徐庶在诸葛亮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指导、教诲作用。他们即是诸葛亮的朋友也算是诸葛亮的老师。南北朝地理名著《水经注》记载:檀溪的北岸有徐元直和崔州平的故居。檀溪北接汉江,西距隆中仅十余里,非常方便几位好友经常聚会探讨学问。

有一次,诸葛亮在隆中招待几位好友。在谈到未来前途时,诸葛亮说:“以几位兄长之才,未来官居刺史、郡守之位应该不在话下。”“那么你的志向又是什么呢?”几位好友很感兴趣地问道。诸葛亮起身遥望远山,悠悠地说:“我的志向是像管仲、乐毅一样建功立业。”徐庶叹道:“孔明啊,你隐居这小山村,真是埋没了才华呀!”这时大家看到孟建有些神不守舍,就询问缘故。原来孟建离家多年,不知家乡近况,想回老家汝南看看。诸葛亮宽慰道:“大丈夫四海为家,何必思念家乡!”此一聚后,孟建还是北归故乡汝南。多年以后,孟建在曹魏官拜凉州刺史、征东将军;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石韬也历任郡守、典农校尉。好友的仕途与当年诸葛亮的评价基本相当,而诸葛亮也成为管仲、乐毅一样的名相。可见诸葛亮看人还是相当准确的,不但知人而且自知。

除了隆中四友外,襄阳城东的汉江中有一片沙洲叫鱼梁洲。这一带住着诸葛亮的三位好友。沙洲南边是庞统的家。庞统号称凤雏与诸葛亮齐名。沙洲北面有司马徽的故居。司马徽是颍川名士,他最擅长的绝活就是人才鉴定,而且本人学识也非常深厚,很受世人尊敬。庞统当年特地跑了两千里去找司马徽鉴定。司马徽和庞统不眠不休地交谈了三天三夜,觉得庞统确实是个人才,就给他发了个“南州名士”的证书。从此庞统就小有名气了。后来庞统就把司马徽请到了襄阳在鱼梁洲附近定居下来。为什么要定居在这里呢?因为鱼梁洲里还住着一位牛人,那就是庞统的叔叔庞德公。

庞德公是襄阳名士,也是襄阳庞氏家族最德高望重之人。刘表几次请他出山都被拒绝,后来刘表亲自上门也不给面子。就这么个牛人却和诸葛亮、司马徽、徐庶等晚辈打得火热。一次司马徽来庞德公家,恰巧庞德公外出,他直接要庞德公的妻女做饭招待自己,并说:徐庶那小子说有客人要来找我和庞德公聊天,赶快准备酒饭。庞德公妻女连忙去张罗食物招待司马徽。可见双方的关系像家人一样亲密无间。倒是诸葛亮比较遵守礼节,每次见了庞德公都要大礼参拜,庞德公也不制止。因为诸葛亮姐姐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诸葛亮算是自家晚辈,行礼是应该的。

沿汉江继续前行,有一片洄湖,这里也住着诸葛亮两位友人,一个叫杨仪。他后来是诸葛亮的参军,一直追随诸葛亮北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遗计斩魏延就是杨仪贯彻执行的。另一位叫杨顒,他与杨仪同族。曾任诸葛亮主簿。他曾经向诸葛亮进言说:丞相啊您是一家之主,就该做一家之主的事!你不能把所有人的事都做了呀!这样要我们这些人干什么呢?也会把您的身体累垮的,到时候谁来撑起这么大的家业?诸葛亮听了十分感动,然后拒绝改变。不久杨顒病死在任上,诸葛亮很是悲痛,哭了三天三夜。他对下属说“失去了杨颙,这是朝廷的重大损失啊。”

建立人脉

诸葛家人都是相当有头脑的。当年叔父诸葛玄将诸葛亮姐姐嫁给了襄阳豪门,为诸葛家在襄阳打下了立足的根基。诸葛亮也不差,娶了黄承彦的女儿为妻。要知道黄承彦的背景可不简单,他本身就是沔南名士,当地豪门。他的老婆是襄阳豪门蔡瑁的姐姐,他的小姨子是荆州刺史刘表的小老婆。这么一来,黄承彦就成了刘表的连襟。诸葛亮娶了黄承彦女儿为妻,就和刘表攀上了亲戚。有了这些有背景的亲戚,还需要经常走动,巩固关系。而诸葛亮的这些亲戚,也都居住在汉江沿岸,从隆中出发能方便往来。前文提到诸葛亮姐姐的公公庞德公,就住在汉江中的沙洲上。汉江边,襄阳城里的刘表府邸也是诸葛亮常去的地方之一,刘表长子刘琦和诸葛亮关系很是亲近。

远离斗争

隐居这种文化,在古代中国历史很是悠久。一些古代文人因为志向难以实现,他们的治国主张得不到统治者的认同,无可奈何之下就会选择隐居,寄情于山水,在山野之中,过着自己优哉游哉的生活。当时荆州刘表虽然是诸葛亮的亲戚,但他年迈多病,已无进取的志向。无法实现诸葛亮“自比管乐”的理想和抱负。再加上,刘表家庭内部、襄阳地方豪门之间也是矛盾不断,诸葛亮不想卷进权力斗争之中,从而选择离襄阳城有一段距离的偏远山村隆中定居。

正史《三国志》记载,刘琦后妈经常在刘表面前说刘琦的坏话,使刘表逐渐不喜欢刘琦,而喜欢小儿子刘琮。刘琦为自己的前途命运深感不安,常常请诸葛亮为自己谋划出路。诸葛亮不想卷进刘家内部斗争的旋涡,以各种理由拒绝。一天,刘琦请诸葛亮到后花园游玩,一起登上后园高楼饮宴。这时下人突然撤去高楼的梯子。刘琦向诸葛亮恳求道:现在只有你我二人,还请兄弟一定帮我想想办法啊!诸葛亮无奈,只好点拨道:“大哥难道不知道春秋时的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的道理吗?”一语惊醒梦中人,刘琦立刻明白了,开始私下谋划外调之策。正好,黄祖战死,刘琦经刘表同意,调任江夏当太守,从而在这场家庭权力斗争中保全了自己。

可见争权者是绝不会放过诸葛亮这位有才华的亲戚的。他必然会是各方争取的对象。试想,如果诸葛亮不选择跑到偏远山村定居,他又如何能在这种家族斗争中独善其身呢?

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常常跑到隆中西边的独乐山抱膝长吟《梁父吟》。《梁父吟》是古代山东地区丧葬活动中唱的曲调。诸葛亮的《梁父吟》唱讲的是春秋齐国丞相晏婴设计利用两个桃子逼死三位勇士的故事。诸葛亮长吟《梁父吟》既表达了对逝去叔父的哀思,也是对官场人物手段阴暗残忍的控诉。从中也可以看出诸葛亮远离襄阳城,跑到偏远山村隐居的真意。

顺便提一下,元代蒙古人在修撰一统志时,把襄阳城西的独乐山编到了南阳西部,用来证明该书首次提到的卧龙岗是躬耕地。后世所谓躬耕之争,就是由蒙古人这一错误肇始。

常有人说,诸葛亮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古代即没有电视、电话,又没有互联网,不出户怎么可能知天下事?如果没有襄阳城的学业堂传授知识和学术交流,没有好友的时常教诲和提点,没有从荆州高层处获得的朝政信息,诸葛亮根本不可能具有远胜同辈的学识和眼界。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汉江黄金水道是古人最便捷的出行方式。

一条汉江串起了诸葛亮的朋友圈和亲属圈,而汉江边的隆中,因其交通的便利性,便于往来走亲访友,同时又能远离权力斗争地旋涡,这就是诸葛亮选择在此长期隐居的根本原因。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