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明初沿海倭患不断,明朝构建蜘蛛网式防御体系,有力打击了倭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明初沿海倭患不断,明朝构建蜘蛛网式防御体系,有力打击了倭寇!

引用
搜狐
1.
https://m.sohu.com/sa/845481124_121141894

明朝永乐时期,为了抵御倭寇、维护海疆安全,明成祖在渤海湾沿岸增设卫所,兴建海防营与海口营,派遣水师巡逻,构建了相对完备的海防体系。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一防御体系的构建过程及其具体措施。

明太祖时期为抵御倭寇,维护新生王朝的海疆安全,广建沿海卫所,派遣水军士兵巡逻海上,并施行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间私自出海。和洪武朝一致,永乐时期的海防重点依旧是海岸防御体系的构建,其中沿海卫所承担着主要的防御职责。除此之外,洪永二帝还在渤海湾沿岸兴建海防营,沿海巡检司等和沿海卫所共同抵御倭寇的入侵,拱卫京畿地区的海上安全。

一、增设沿海卫所

卫所制度是明朝前中期最主要的军事制度,其编制和名称出现于元代甚至更早的时期,到明朝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是前、后、左、中、右五个都督府的简称,为全国最高统军衙门。

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于应天府分置五军都督府,统领在京各卫所都司。永乐初年明成祖在北京设立行在五军都督府,永乐十八年(1420)除“行在”,应天都督府加“南京”二字。五军都督府各设左、右二督,为正一品,都督同知,为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都司全称为都指挥使司,为地方最高军事指挥机构,官秩较之京师都督府要低上两个品级。下设卫指挥使司、千户所、百户所。卫指挥使司设有正三品指挥使一人,从三品指挥同知二人,正四品指挥佥事四人。

每卫下设前、后、左、右、中五所,“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百户所下设有两总旗、十小旗等。又有守御千户所,一般设于沿海地区,担有重要的防务职责,不属于卫,而直接归都指挥使司管辖。

卫所制是一种寓兵于农的制度,战时调发从征,闲时开垦种田。对此,朱元璋曾得意地评价道:“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早在洪武元年,明政府即置福建泉州卫,卫指挥使司和所属前、后、左、中、右五个千户都在泉州府城内。

洪武四年(1371),置“福州卫指挥使司”,其后兴建沿海卫所无数,至洪武帝朱元璋病逝,明政府在全国尤其是江浙、闽粤等南方海域已建成初步的海防体系。但其海防重点在南方江浙一带,对北部渤海地区并不重视。

直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之前,山东沿海仅有乐安卫、青州左卫、莱州卫、登州卫、宁海卫等卫,且兵员多不足配额。洪武三十一年倭寇入侵山东宁海州,由白沙海口登岸,劫掠居人,杀镇抚卢智。此事给明廷以极大震动,洪武帝便于当年五月在山东沿海设置七卫所,“曰安东,曰灵山,曰鳌山,曰大嵩,曰威海,曰成山,曰靖海”。但这些卫所都位于渤海地区外围,洪武朝时对渤海内部海防建设极少。

明成祖朱棣对此颇为忧虑,在“靖难之役”爆发后,便于渤海湾沿岸增设卫所,以增强北平周边地区的海防。明成祖首先兴建的是梁城守御千户所。在

三十三年(1400),明成祖于宝坻县东南一百四十里处兴建了梁城守御千户所,属后军都督府,设有“指挥佥事一员,正千户五员,副千户六员,吏目一员,百户十五员”。

乾隆《宁河县志》卷8《人物》中记载了一个名为于本的人物传记:“于本,江南金坛县人……在梁城招募新军,累功升本所守御千户,仍以百户守御直沽河口”。可见,梁城所主要负责的就是直沽地区的海防。

对于梁城所起到的军事作用,明末著名思想家袁黄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国家所置之城池,有关一方之厉害者,有关系数百里之厉害者,如宝坻之县之城则关系一方之厉害者,一县令守之足矣。梁城之所之城则关系数百里之厉害者。盖海贼登岸,必由梁成所而入,于此不戒,则幕间即薄京城矣,是所守着虽一城,而所庇者则不啻于数十百里也。”其次是天津三卫的建立。

明成祖击败建文帝之后,鉴于当时国内局势,决定迁都北平。为拱卫京畿地区海上安全,为迁都做准备,永乐皇帝继续在渤海湾沿岸增设卫所,其中最重要的是天津三卫的兴建。天津东邻渤海湾,北枕燕山,与京师相毗邻,是渤海地区重要的出海口。永乐初年,南北运河尚未开通,明成祖为加快对北京的建设,为迁都做准备,便将漕粮从江南地区通过海运送至北京。

为保证漕运安全,永乐二年(1404)十一月已未,明成祖朱棣“以直沽海运商舶往来之冲,宜设军卫,且海口田土膏腴,命调缘海诸卫军士屯守”,在直沽设立天津卫。同年十二月,设立天津左卫。

关于天津右卫的设置,史书中有不同的记载。据《明太宗实录》中记载,永乐四年(1406)十一月,“改青州右卫为天津右卫”。而《明史》中却记载山东都司“旧有青州左护卫,后改天津右卫”。两种说法显然存在差异,南开大学李腾飞在其博士论文《天津驻军研究(1368-1840)》中予以考证,证明天津右卫由青州右卫改成。

但不论如何,至永乐四年(1406),天津三卫都已全部建成。据万历朝《河间府志》记载,天津三卫设于静海县真定府,在县治北九十里小直沽,皆有镇抚司、千户所、百户所之设,军卫具体人数如下:“天津卫原额指挥一十八员,千户二十八员,百户四十六员,镇抚司二员,镇抚一员,实在旗军三千七百七十二名,守城操一百四十九名,舍余四百一十二名,余丁六千五百一十四名。

天津左卫原额指挥八员,千户二十八员,百户四十六员,卫镇抚二员,所镇抚一员,实在旗军三千七百七十二名,守城操四百二十二名,舍余三百二十四名,余丁三千三百四十二名;天津右卫原额指挥十一员,千户三十一员,百户四十三员,卫镇抚二员,所镇抚一员,实在旗军二千八百八十三名,守城操二百七名,舍余三百九十二名,余丁三千三百四十二名。”

按照《明史·职官志》的记载,一卫当设指挥使一人,指挥同知二人,指挥佥事四人,卫镇抚二人;一千户所当设正千户一人,副千户二人,所镇抚二人。按照律法标准,每卫当设指挥共七员,千户十五员,但天津三卫人数与标准皆不一致。可见卫所人数只是额定的标准,具体到地方则各自有差。

天津“东邻海,西临河,南通漕栗,北近上都,武备不可一日而弛”,故朱棣在此设卫而不置镇,以加强天津地区的武备建设。但三卫设立后不久海运即废,倭患遂解,“海上无事,虏骑凭陵,遂调赴蓟镇防守”,剩余军士也更加侧重于对漕运的监管。除天津三卫外,永乐皇帝还在渤海湾府级行政区建有通州卫、通州左卫、通州右卫、兴州中屯卫、神武卫、神武中卫、武清卫等。

但除武清卫外,都距海遥远,主要负责陆上防御。武清卫在武清县治东,设于永乐四年(1406),领五所,设有“指挥使二员、指挥同知二员、指挥佥事七员、镇抚三员、经历一员、知事一员、左所正千户二员、百户八员;右所正千户一员、百户六员;中所正千户一员,副千户三员、百户三员;前所正千户一员,副千户二员,百户五员;后所正千户二员,副千户二员,百户五员。

除此之外,永乐时期还在永平府内增设了卢龙卫和抚宁卫,兼管渤海湾海防事宜。“太宗文皇帝入大正统迁都北京,而永平去京师五百里,遂为畿甸重地焉。故建卢龙卫于其南,抚宁卫于其东”。卢龙卫建于永乐四年(1406),在守备厅南。而抚宁卫在县北十里,建于永乐三年(1405)。

二、增置沿海巡检司

巡检司制度始自五代,盛于宋元。元因宋制,巡检司主要作为一种地方捕盗机构而存在,但也有如澎湖巡检司之类的兼管边远地区的特殊形态。在明代,卫所是主要的军事机构,巡检司通常作为卫所制度的补充,但其隶属于当地州县,并非属于卫所,是地方上一种基层组织,常被简称为巡司。明洪武帝起于微末,深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之理,对基层小农阶级异常重视。

为加强对基层群众组织的控制,他在地方上设立了里甲制、里老人制,并崇尚乡约、推动地方教化。巡检司制度和里甲制度、里老人制度结合在一起,共同控制县以下的基层。早在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明太祖就于湖广地区设置武昌县赤土矶镇、桃源县白马渡、江夏县浒黄州镇等巡检司,早期设置的巡检司都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洪武初年,百废待兴,地方治安问题也亟需加强,明太祖便于各地大规模设置巡检司。洪武十年(1377)后,巡检司已有泛滥之势,其具体效果也被朱元璋所质疑。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命吏部考核天下巡检司,“非要地者皆罢之”。这次罢黜的有354个,足可见明初巡检司数量之巨。

洪武二十六年(1393),国朝定制:“凡天下要冲去处,设立巡检司,专一盘诘往来奸细,及贩卖私盐犯人、逃军、逃囚、无引、面生可疑之人。”“凡弓兵在京五城兵马司,在外府州县及巡检司,俱一年更替”,巡检司主要军事力量为弓兵,一般有三十人左右,但如沿海倭乱严重地区也会上百。

其军事长官为巡司,在洪武朝,巡司品秩一度为九品,洪武十七年(1384)十月庚午“改织染、宝泉、杂造、军器等局司狱司、巡检司皆为从九品”,以后遂为定制。巡检司设于天下要冲之地,负责盘查可疑之人,维护地方治安。按照辖区可分为内陆巡检司、沿江巡检司、沿海巡检司三种。沿海巡检司除维护地方治安,还负有抵御海寇之责。

洪武时期渤海湾沿岸设置了五个海口巡检司,负责出入海检查及该地区海上防务。一为新桥海口巡检司,在乐亭县西南三十里,洪武中期开设。一为芦台巡检司,设于宝坻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在蓟运河出海口附近,洪武初年开设。其余三个皆在济南府出海口附近,“利津县豊国镇、沾化县久山镇、海丰县大沽河海口各设巡检一员,原编弓兵者百名、少者七八十名常驻地方”。

卫所作为沿海防倭的主体,设于边冲要害之地,主要负责应对大规模军事入侵。而一旦有小股倭寇侵犯,卫所从通讯、调度都要耗费大量时间,会疲于奔命,导致最后徒劳无功。这时就需要巡检司作为补充,洪武二十三年(1389)四月丁酉,朱元璋下诏:“滨海卫所每百户置船二艘,巡逻海上盗贼,巡检司亦如之。”巡检司和卫所士兵共同巡逻海上,相互配合和,协同作战,构成明初海岸防御的主要军事力量。

三、创建海防营与海口营

沿海卫所是明前期抵御倭寇、巩固海疆安全的主要军事力量,但卫所职能繁多,沿海卫所除抵御倭寇外,也负责地方治安、屯田等事宜。为进一步巡捕倭寇,维护京畿地区海疆安全,永乐皇帝在环渤海区域兴建了海防营,专职负责巡捕倭寇。

明政府在山东布政史司兴建了登州、莱州、即墨三个海防营,在渤海湾沿岸兴建了天津海防营以及永平府赤阳、新桥、牛头崖三个海口营。“天津海防右营春防游击将军统操事,本营,永乐二年调补防海操备;天津海防左营秋防游击将军统操事,本营,永乐二年调补防海操备”,是永乐二年(1404)兴建的天津海防营,其将领为游击将军,分为左右二营,原额士兵有三千名。

根据《筹辽朔画》记载:“天津地方委之天津海防营游击,每遇船至,亲自搜查,设有逃军,定以军法示众,本地仍连坐,本舟军官水手人等以罪,”在明后期,天津海防营主要职责为搜查海上往来船只。但在永乐时期,其主要负责陆地防御。

除此之外,明成祖在永平府西南东南兴建了新桥、赤阳、牛头崖三个海口营。弘治《永平府志》中对其地理位置有简要记载:“赤阳海口营,在府城东南一百里,以下三营,俱在海边。时有倭夷出没,每营设官军伍十一员名以备之。新桥海口营,在府城南一百八十里;牛头海口营,在府城东南一百余里。”

具体位置在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有详细记载,赤洋营与牛头崖属抚宁县界:“赤洋营(抚宁县)县东南三十里。有小城,海滨防戍处也。《志》云:营在望海冈西,营西北有满井,随汲随满,大旱亦然。营之西南,即连峰山也。又蒲河营,在县南六十里蒲河海口,东至戴家河四十里,为海口要冲,近设官军戍守。”而新桥海口营则属乐亭县:“新桥营县西南三十里,有城周二里。

《郡志》:新桥海口旧有巡司。”在光绪《乐亭县志》中,记录了三个海口营的设置时间和原因:“新桥镇,旧《志》云即新桥海口,在县南。按《读史方舆纪要》云新桥营在县西南三十里,有城周二里,旧有巡司……与昌黎赤阳、抚宁牛头崖为海口三营,联络巡哨以为防御。旧《志》云永乐七年(1409)倭寇乐亭县设立”。可见,这三个海口营俱设于永乐七年,相互间共同协作,和天津海防营构成拱卫京师的最后一道屏障。

四、总结

永乐迁都北京后,北平布政司改为北直隶,永平、河间、顺天三府也归属于北直隶管辖,其行政区划也有所改变。其次是海运的通行,为加快建设北京城,为迁都做准备,明政府也不得不通过海运从江南地区运粮至直沽,再转运北京。

而无论是维护京畿地区的海上安全还是保证海运的正常进行,都需要加强海防建设。为此明政府在渤海湾沿岸增设卫所,兴建海防营与海口营,在海上也派遣水师巡逻,兴建出了相对完备的海防体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