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打通现代诗和古诗的壁垒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打通现代诗和古诗的壁垒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nfncb.cn/index.php/yaowen/41512.html

《李白来到旧金山》一书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古诗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与演变。诗人谭夏阳通过对外译古诗的回译,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阅读和理解古诗的方式。这一创新性的尝试,不仅打破了古诗与现代诗之间的壁垒,也为古诗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古诗以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唱千年。 视觉中国供图

诗人谭夏阳的《李白来到旧金山》,让人惊觉中国的古诗词竟然可以这样翻译,这样理解,这样别有风味。在外国人的翻译下,中国久远的古诗勃发生命力,充满了现代感。

谭夏阳以中国古诗外译后的陌生面孔,带给读者全新的审美和思考。《李白来到旧金山》讲述了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寒山、苏轼、李清照、陶潜和谢灵运九位中国诗人,漂洋过海、对西方诗歌运动产生深远影响的旅程,对各位诗人在西方的形象进行了一次重构,描绘了他们在译介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及其变化过程。

兴之所至,作者把杜甫分别经美国王红公和墨西哥帕斯译翻译所呈现的《旅夜书怀》和《春望》,发给二十位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或教学研究的老师(有两位是大学中文副教授),询问他们对古诗外译(经回译)对语文教学是否有借鉴之处,若学生这样翻译能否拿到高分。

老师们对这种翻译颇感兴趣,现择其中四则看法来分享:

一、从中看出译者及回译者有很好的文学功底。读这两首翻译诗,感觉可以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解决学生阅读古诗词的畏难情绪。但韵味总感觉少了些,内容上也丢失一些。教学上可以对照着让学生来阅读品味,从而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作为任务也试试译诗给外国人看,也是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尝试。

二、我上课偶尔也会把诗词翻译成英语,感觉两种文化在这样的碰撞中,迸发出趣味来,至少可以拓展孩子们的学习思维。用这种方式,尽管会有对比,但也有英语无法翻译到的意境美,如春江花月夜,如人迹板桥霜等。

三、感觉这样翻译更加容易理解,但翻译之人本来就是一个诗人,对古诗的理解有一定的深度和造诣。

四、这种回译其实是给搞研究的人做参考的,目的是比较中西诗表达的不同。借鉴可以。作为诗歌的学习,特别是要考学的学生,肯定以原作及原译为主。

作者展示给老师们的,只是“中国古诗的异域新生”的一个小小的示例。他们的看法,有肯定,甚至有借鉴与尝试的勇气。也有老师因担心学生考试的分数而持否定看法。

我们自豪于泱泱诗歌大国,向往“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诗才,在大多数国人心中,古诗才是真正的诗。祖父母、父母让小孩表演背诗,多半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几乎没听到过,有小朋友一上来就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虽然已进入二十一世纪,但我们的诗教仍然停留在一千多年前。

的确,古诗以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唱千年,经久不衰。也正因为古诗的极简、极美,从而造成教学与学习的两难。时至今日,教授古诗文似乎都是“字字落实,句句过关”,能背诵会默写。这种胶柱鼓瑟的刻板解读,让古诗这座宝藏的光华还未能照进学生的现代生活中。

古诗的教学与现代诗的普及,就像井水和河水,没有交融。

高考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把诗歌摒除在“十年寒窗为今朝”的背水一战中,诗歌的边缘化和我们引以为傲的诗的国度,是如此地隔膜。诗歌创作,在人生中最富激情的十八年中被束之高阁(就目前我国的考试制度来说,考什么学生才学什么)。就算高考出现过诗歌类命题作文,如2020北京高考试卷微作文题之一:请为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的快递小哥写一首诗。历经大考小考的学子们,不知会双眼放光,还是措手不及呢?也不知当年有多少学生选择写这首诗。

现当代诗歌写作边缘化不仅仅是某一考区的问题,而是整个语文教学的现状和困境,也是我国现代诗发展的尴尬问题。古诗的教学、考试与现代诗的普及仍然是壁垒森严的。

如此,《李白来到旧金山》是可贵的。中国古代诗歌在西方的“历险”,谭夏阳写了,读库出版了,才有这本趣味盎然的“中国古诗新生”的普及读本。作者从全新的现代视角出发,帮助读者重新认识古代诗人和古典诗歌的价值所在。

谭夏阳的匠心独运和深厚文学功力,使得《李白来到旧金山》这本书为中国古诗的现代化呈现,向普通读者提供了新模式。谭夏阳谈到这本书创作的初衷:他设想让国内读者通过外国人的眼光来重新打量我们的传统诗歌。对于本书的定位,他始终坚持不偏向学术,去学院化,尽量做到深入浅出,让大众读者看得明白。

作为诗人,谭夏阳在内心深处缔造了一座联通古诗和现代诗的桥梁。借助一名学者对他创作本书所具有的才华评价:一个是眼光,一个是学养,一个是诗心。

中国古诗在海外传播历史近两百年,相关资料不说浩如烟海,起码也是汗牛充栋。如何选取材料?谭夏阳在访谈时谈到,仅仅在搜集资料、考证研究上就花了十年时间,积累的相关书籍近两百本,可见作者的慎重和严谨。大量的考证、爬梳、分析,选择与扬弃,显示了作者独到的眼光和关于此题材的丰厚积累。本书语言鲜活有意蕴,提升了可读性和愉悦感。

诵读古诗,我们并不陌生,甚至习以为常。但是,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考完试,所学古诗又回到了唐宋,不留踪迹。谭夏阳提出了大胆的设想:如果我们试着换个角度来诵读这些古诗,譬如用外国人的翻译来诵读,会有何变化?

作者最大的尝试,就是为读者阅读古诗提供一个全新的切入角度。《李白来到旧金山》选取了外国汉学家翟理斯、艾兹拉·庞德、阿瑟·韦利、陶友白、王红公、霍克思、加里·斯奈德、华兹生、宇文所安、大卫·辛顿等人的翻译,重新进行了汉语回译,原本那些方形矩阵的古诗从外(形状)到内(语言)都变了面孔,显得生气勃勃,成了与我们生活贴近的现代诗。

写作此书,被谭夏阳喻为一趟探究诗歌文本的旅行。他以其诗人的敏锐,探究英译古诗中的误读、变形和创造,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阅读、理解古典诗歌的路径。

《李白来到旧金山》,谭夏阳 著,新星出版社2023年10月1日出版。

本文原文来自南方农村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