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古代四大特殊兵种:象兵、生化兵、督兵、炮兵
盘点古代四大特殊兵种:象兵、生化兵、督兵、炮兵
在古代军事史上,除了常见的步兵、骑兵和水军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兵种在战场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本文将为您介绍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古代特殊兵种:象兵、督兵、炮兵和生化兵。
一、象兵
象兵,顾名思义就是以大象为坐骑或者驱赶大象作战的兵种。大象面对马匹,有天然的优势,生物面对比自己大的动物,会本能地害怕,而且大象吼叫声和奔跑的轰鸣声,会惊吓战马,导致对方阵型大乱。疯狂奔跑的大象,就像一群锐不可当的坦克,不仅气势吓人,还会疯狂踩踏对方人马。同时象背又高,步兵和骑兵很难砍到象兵,而象兵则比较容易捅到骑步兵。
所以,象兵无论是面对骑兵还是步兵,都有巨大的优势。
中国自古就有象兵的记载。《左传》记载,春秋吴楚之战中,楚军就有把大象的尾巴点上火冲入敌阵的战法。《吕氏春秋》中也有记载:“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践伐之,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由此可见,象兵在西周时期已经作为一种特殊武器被应用于战场。
中国古代的林邑(今属越南)、南汉、元朝和南明,都曾经大规模使用象兵。三国时期,东吴与林邑的于湾大战,古林邑国就出动了象兵战胜了东吴。明亡清初之际,清军南下,南明大将李定国在衡州一战中使用象兵,大败清军,努尔哈赤的孙子、主将尼堪阵亡。
不过象兵这种兵种,只能用一次,一旦有所防备,就会适得其反。因为战象毕竟还是动物,有其致命弱点——怕火。北宋征伐南汉之战中,宋军主帅潘美正是利用了火攻,才大破南汉象兵。
南汉的象军极为彪悍,战象全身重甲,象头用钢板护面,就连长长的鼻子也有锁子甲保护。象背是一座用厚木板制作、包裹有铁甲的3层塔楼,第一层为驾驶者,第二层是战斗员,有4到6名弓弩手,第三层为观察员,加之象兵周围还有步兵辅助,他们手持矛盾,背负弓弩,提供配合和保护。一头战象就是一座移动的堡垒,令对手望而生畏。
当然,除了大象以外,其他动物也可以用于作战,比如牛、骆驼、老虎、豹子,甚至大熊猫等等。据记载,上古时期,黄帝就调教出一批大熊猫为之助战。到了西周,可能是熊猫数量的减少,导致再未有关于熊猫作战的记录,然而以牛作战又登上了历史舞台,比如,战国时期,齐国名将田单就以火牛阵,大破燕军精锐。
二、督兵
在古装影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战争的场面,大家应该会发现,攻城的一方,第一批登城的士兵往往必死无疑,因为很难抵挡敌方的石块、箭矢以及火球等武器的攻击。但是,仍然会有源源不断的士兵往上爬,向上冲,那么,这些士兵明明知道必死无疑,为何还要往上冲呢?
这就要牵涉到我们今天谈到的古代特殊兵种之一的督兵。古代有一种官职叫督军,在晋代以前,督军只有一个意思,就是特指监督军队的官员。晋代以后,督军的意思产生了变化,督军成了统领军队的大将,又或者是一个动词:统率指挥军队。督军原来的意思逐渐演化成一种新的兵种,即督兵。
督兵,顾名思义,就是监督的士兵,类似于现在的宪兵。督兵的职责就是专门用来处理那些企图逃跑的士兵。一经发现,立即军法处置。这种情况下,既然跑也跑不了,还不如奋力一战,同样是死,还不如战死沙场来得更痛快一些。
“督兵”这个兵种由来已久,古今中外都曾有过先例。这个词虽然在明朝才正式出现,但实际上,承担督战这种职能的士兵早在秦朝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史记》中记载,司马穰苴(即齐国名将田穰苴)向齐王提出,要找一位受君主宠信而且德高望重的人来做督军监督士兵攻城。而督军制度在唐朝得到了发展,到了宋代,督军已经成为军队中一项不可或缺的职位,而我们所熟知的“监军”一般由太监担任,只是督军的一种。
督军所直属的卫队就是“督兵”。督军这个职务设置以后,战场上出现逃兵的情况确实是越来越少。比如,在赵光义北伐燕云时,就曾经有士兵发生大规模溃逃的现象,结果被督军率领的卫队直接把逃兵又赶回到了战场上。当时战场上的士兵都溃不成军了,督军却能一下子扭转战局。当然,最后,那位暴怒的督军连砍了好几个军官的脑袋。
再比如,北京保卫战时,于谦站在城楼上亲任督军,然后对着城内的士兵喊话,说谁要穿着盔甲不出去打仗,就立马把谁给砍了。结果龟缩在城内的士兵立马蜂拥而出,与瓦剌军死战。
督兵的重要性在此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否则谁敢与草原称雄的瓦剌骑兵出城野战。此后,明朝军队中就专门设立了“督兵”这么一个兵种,专门负责在战场上监督。督兵不需要参与作战,只需负责在战场上挡住士兵的退路,让他们没有机会溃逃即可。当然必要的时候,督兵也可以直接杀掉士气不足的逃兵。
此后,督兵一直作为明军的一个独立兵种而存在,比如记述抗倭战争的散文《西门记》中就讲述了督兵和客兵相互之间闹矛盾的事。
三、炮兵
炮兵不是现在才有,早在蒙元时期就出现了炮兵。由于蒙古骑兵习惯于在广阔的战场上横冲直撞,当他们进入中原,遇到城高且坚的城墙时往往束手无策。公元1211年,蒙金战争爆发后,为了攻城需要,成吉思汗成立了炮兵。1220年,蒙古军队进攻华拉子摩时,窝阔台被任命为炮兵最高指挥官,创建了炮兵团。当时的炮兵团不仅配备了石弹投石机,上百人拉的大弩炮,还有火焰喷射器等先进的热武器装备。
但是,中国历史上炮兵成为一个独立兵种,完成特定的军事任务,却是在明朝,即明朝的神机营。神机营是明永乐年间京军三大营之一,也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火器部队,担负着“内卫京师,外备征战”的重任,是朝廷直接指挥的战略机动部队。
神机营创建后,多次跟随明朝皇帝出征,用手中的厉器——铜火铳作战。明军的铜火铳作战时,列于阵线前列,各炮队之间有一定间隔,便于装填炮弹,可以轮番齐射,用炮火摧毁敌人阵地。
神机营为了能够保证长时间持续的射击,通常使用“三段击”战术,此战术分为三排,前一排的士兵在射击完成后,马上将火铳递给中间一排的士兵,同时接过装好弹药的火铳;中间一排的士兵一方面负责从前排士兵手中接过射击之后的火铳,并向后传递给第三排的士兵,另一方面从第三排士兵的手中接过已经装好弹药的火铳,并向前传递给前一排的士兵。如此反复轮换,战斗力十分强大。此战术最早为明初名将沐英所创,是所有前添枪最核心的战术,领先西方和日本二百余年。
炮兵这一兵种,在明朝历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1410年,明军在大漠受到蒙古鞑靼军队阻击,神机营立即用炮火突击阻敌,敌军的防守阵地被神机营的炮火所摧毁,大部分守军在炮火中丧生。明军的骑兵部队发起攻击,大获全胜。1449年的北京保卫战,也是明军的神机营在北京德胜门外设伏,重创瓦剌骑兵,才使也先不敢全力攻城,大明才转危为安。
四、生化兵
当然古代不叫“生化兵”,而是诸如“巫师”、“蛊师”这样的名称。“巫师”作为一种职业,早在三皇五帝时期就已经出现,当时它是以部落首脑、占卜祭祀、斗法法师的面貌出现,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比如,那时候最牛逼的酋长黄帝,就是满级巫师,在黄帝蚩尤大战中,蚩尤作法请神下雨,黄帝则驱动旱神天女止雨。蚩尤斗法失败,于是被杀。这是典型的巫师斗法!所以在上古时代,酋长都是巫师,或者高级军事顾问!
到了商代,分工越来越细,国王要高瞻远瞩,负责国家大事,不能再被祭祀占卜、法师斗法这样的细务缠身,于是就有了专门整理人士档案的“史”,有了专门负责祷告的“祝”,有了专门负责策划的“卜”;而真正意义上的巫师,只负责跳舞求雨以及研究“巫术”。
巫师一门心思搞研究,终于在秦汉时期研究出了两门高深的“巫术”——细菌和蛊毒,巫师也就此分裂成了“巫师”和“蛊师”两类,但他们的研究领域实际是重合的,所以被算成了一个兵种——生化兵。
巫师在史料中第一次登上战场是在汉武帝北伐匈奴之时。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汉武帝派遣三路汉军出击匈奴,其中,李广利率领的中路军担当主攻任务。进军初期,西路汉军抓获了匈奴的一些前哨骑兵。据这些俘虏交代,在得知汉军大举远征之后,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诸道及水上以诅军”,即匈奴人将下有“巫术”的牛羊掩埋在汉军途经、驻扎的道路、河流旁边。
这种行为除了带有极强烈的精神打击意味外,还使用了一种新的战术——“细菌战”。因为这些被掩埋的牛羊都是患有某种疾病的疫畜。这些牲畜一旦被杀死掩埋一段时间后,其体内便会滋生出大量的细菌。当死畜的数量较大时,滋生的细菌便会扩散到附近的土壤、水流之中。对于远征的汉军来说,水源是要随时随地加以补充的,但是,当他们饮用这些不干净的水后,就会患上霍乱、疟疾等疾病,军队战斗力大大下降。
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匈奴的巫师们所掩埋的牛羊的功用得到了发挥,可怕的细菌通过饮用水进入汉军将士的体内,使他们迅速而大批地病倒甚至死亡,军队的战斗力急剧下降。结果,人数占有优势的十万汉军竟然被五万匈奴击败了,李广利率领残部投降了匈奴。
匈奴的特殊兵种上演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细菌战”,收到了不战而损人之兵的效果。而且,这可能还不是“巫师”第一次作战,据专家猜测,霍去病的英年早逝极有可能也是因为巫师的细菌战。
说完了巫师,我们再来看“蛊师”。蛊,苗族最神秘古老的传说之一。据说中了蛊之人,轻则患病,重则丧命。蛊又包括虫蛊、蛇蛊、犬蛊、飞蛊等等,养蛊之法非常神秘,外人无从一探究竟,其放蛊术也神秘莫测,让人难以提防。能够下蛊的人就是“蛊师”。而“蛊师”不仅有貌美如花的美女,还有温厚淳朴的老太婆,种种神秘传说,加上小说影视的大肆渲染,让人听了不寒而栗。
现代科学认为,蛊实际上是一种毒,通过喂养蛇、蝎、毒虫等而制成,而蛊之所以让人感觉神秘莫测,就是因为古代记录的“蛊”多为一种慢性的、周期性的毒药,古人不知道其原理,当蛊毒造成的病痛周期性复发、长期缠绵,就会被误认为下毒之人可以控制,所以害怕之下只能求助于下毒之人,任由其摆布。
古文中有明确记载的具体蛊毒病症是“口不能言,手脚无法活动,脑袋晕沉,伴随着呕吐腹泻的症状,腹部高高鼓起”,古医有的将其名为“大腹病”。
由于蛊术在古人心中的可怕,“蛊师”一般只作为“战略兵种”,轻易不会使用,古代的苗王就对下蛊有严格的禁制,这反而更起到了心理威慑的作用。
比如,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在征服了四川盆地的巴蜀国以后,就忌惮于苗族的“蛊师”,而迟迟没有出兵云南,而是派使臣先行沟通,待滇王拱手投降,汉武帝不禁喜形于色,不但没有诛杀滇王,反而“赐滇王金印,复长其民”,而且“汉灭国多矣,唯滇复为宠王。”这在汉武帝身上是非常少见的。
晋代魏以后,也是因为“蛊师”的原因,只是在形式上在南中设立了州郡,而实际统治云南的还是当地的羌族首领——爨氏,最终使爨氏形成了“开门节度,闭门天子”的局面。就算是后来杨坚统一中国,当时的羌族首领爨翫也是不服从隋朝中央的管辖。这个局面一直维持了400余年,直到唐玄宗天宝七年(公元748年)由当地的南诏取代了爨氏王朝。
当然,蛊术也不是只在四川、云南存在,它也曾流行到东南亚的泰国和印度,以及浙江、湖南、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官修正史《隋书·地理志》中就特别点名江西宜春,“养蛊之风尤甚”。
不管怎么说,巫师、蛊师作为一种“生化兵种”,还是在历史上留下了它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