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档不断“更新”观众历史存档的节目凭什么“生命力拉满”?
这档不断“更新”观众历史存档的节目凭什么“生命力拉满”?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档聚焦简牍的大型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于6月16日圆满收官,节目以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创新的呈现方式,成功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和喜爱。据统计,节目全网累计收获401个相关热搜热榜,相关话题阅读量累计超12亿,全网视频播放量超1.1亿,其中央视频节目专辑播放量累计超3951万。
节目以"人"为核心,通过情景演绎的方式,将一段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娓娓道来,让观众与历史"相遇"。节目选取居延汉简部分记载,以目前出土居延汉简最多的候官——甲渠候官为切入点,揭秘汉代烽火制度的精妙和屯戍制度的智慧的同时,也勾勒出一幅鲜活生动的汉代边塞生活画卷。
节目通过创新叙事手法,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让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结合达到新高度。例如,节目通过演绎置啬夫"弘"在悬泉置的成长经历,承上启下地展现古代丝绸之路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繁荣景象与历史传奇;让汉吏"敢"以自下而上刑法改革的亲历者身份,参与到收人律废除的相关事宜之中,从而回顾中华传统法律文明的初心和本愿;通过西汉初期医者"弓"携医书入蜀地传医授道的生活细节,展现出"医者仁人之心,中国之心"。
节目还通过实地探访、实景戏剧、文化访谈等手法,共同支撑起古老简牍探索的文化与艺术空间。例如,节目实地探访部分,聚焦各大简牍最新研究成果——首次对外公布出土于汉代酒泉郡长城烽燧遗址的一批汉简,虽然数量不多,但记载的内容却涉及汉代酒泉塞防的兵器管理、文书传递等诸多方面;首次发行银雀山《孙膑兵法》英文版,兼具学术性、科普性和艺术性以满足更多人需要;以及启动一百册《中国简牍学文库》编纂项目等,推动中国简牍学发展迎来新的"高光",也为古代历史研究提供新切口。
节目不仅推动简牍学"化冷为热",还实现了对文物活化的影视化路径探索,凸显总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的文化担当。随着节目收官,观众在社交平台中的声音既有不舍,更充满期待,期待简牍焕发出新的光彩。
正如清华大学历史系暨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侯旭东所说:"我们期待中国简牍学能够持续发展和创新,研究成果能够更广泛地传播和普及,让更多人了解简牍的故事,感受历史的厚重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