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家长,一生要演好“7种角色”
好的家长,一生要演好“7种角色”
教育家爱尔维修曾说:
“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自认为已经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孩子身上,可孩子的表现依旧不尽如人意。
这往往是因为孩子在日渐长大,父母却还停留在原地,用老一套的方法管教孩子。
对此,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李希贵提出,养育孩子就要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发展和心理需求给予不一样的教育。
好家长,一生一定要演好以下“7种角色”。
1. 保姆:提供无条件的爱
心理学家哈里·哈洛曾做过一项著名的"恒河猴实验"。研究人员将刚出生的小猴子,分别交给两位"妈妈":一位"妈妈"是用冷冰冰的金属丝网制作的;另一位"妈妈"则是由软绒布和海绵包裹着木头制作的。结果发现:尽管金属丝网"妈妈"身上挂着奶瓶,但小猴子还是更愿意跟没有奶水的软绒布"妈妈"依偎在一起。哪怕要喝奶了,也依旧抱着软绒布"妈妈",只将头凑近奶瓶。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当小猴子受到惊吓后,会立刻奔向自己的软绒布"妈妈",并在对方的怀里逐渐平静下来。而那些无法接触软绒布"妈妈"的小猴子,则会立刻瘫倒在地,疯狂地抓挠自己,不断地撞击头部、大声尖叫等,就像精神病院的患者发病时一样。即便它们后来回到了猴群,也难以恢复和其他猴子之间正常的社会交往。这项实验证明了,刚出生的孩子需要的绝不仅仅是食物,母亲的爱抚、接触和心理上的关怀,才是一个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的保障。心理咨询师武志红也强调说:对于婴儿期的孩子而言,不存在溺爱,怎么爱都不过分。
2. 玩伴:在游戏中促进大脑发育
脑科学家洪兰教授指出,游戏是激活孩子大脑最好的办法之一。孩子在做游戏的时候,大脑中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物质,这种物质经过提取后,能够帮助神经分叉快速生长。然而,有研究证明:1-3岁的孩子在和同龄人玩耍时,往往欠缺边界意识,容易发生冲突,而且他们对资源的调配能力也普遍较弱。幼儿期的孩子在玩耍时,如果能有成年人参与,玩耍的质量和效率都会得到提高。
3. 导游:引导探索与创造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需要完成的任务。其中,3-6岁的孩子正处于主动和内疚的冲突中。在这一时期,如果父母能够对孩子的探索行为给予正面反馈,他们就会获得主动性,乐于创造和探索;但如果孩子得到的是贬低、嘲笑,那么内疚感就会超过主动性,孩子就会变得自卑、懒惰。所以,这个阶段的父母,一定要扮演好"导游"的角色:引导孩子广泛接触不同的活动、场景、课程等,发掘孩子某方面的潜力,并着重培养。天才少女谷爱凌的妈妈,就是这样一位合格的导游。小的时候,谷爱凌就展现出了惊人的运动天赋。妈妈发现后,便经常带着女儿进行各种尝试:骑马、滑雪、射箭……和那些付了学费,就把孩子扔给老师的家长不同,谷爱凌的妈妈还会陪女儿一起探索、学习,多年如一日地开着车带女儿辗转于不同的兴趣班之间。也正因有妈妈的支持和陪伴,谷爱凌才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舞台。
4. 资源配置者:为孩子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
李希贵校长认为,处在学龄期的孩子,生活的半径、活动的半径、认知的半径都在不断扩大,但却缺乏资源调配的意识和能力。因此,父母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给孩子做好配置资源。以书本资源为例,一到六年级,父母可以这样安排:
5. 助理:智慧应对青春期的叛逆
有人说,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曾经那个乖巧、黏人的孩子似乎一夜之间浑身都长满了刺,变得叛逆、敏感又暴躁。这时候,如果父母只知道硬碰硬,那么换来的绝对不会是顺从,而是孩子更加猛烈的反抗,甚至是破罐破摔的报复。这时候,不妨学学心理咨询师王占郡的做法:女儿上初中时有点偏科,王占郡想帮助女儿,但女儿却表现得很不情愿。为此,王占郡思前想后,给她写了一封真挚的"求职信":他向女儿毛遂自荐,想当女儿的"学习顾问"。如果女儿同意了,就要向自己支付一块钱的月薪。等女儿觉得不需要时,也可以随时解聘自己。就这样,女儿愉快地答应了,学业上的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
6. 柜员:理性支持孩子的独立选择
成年以后,父母对孩子而言就变成银行的柜员了。但请注意,不是柜员机,而是柜员。当他往外拿"钞票"时,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提醒他:注意风险,谨防诈骗。同时,我们还可以参考《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一书中作者哈维·艾克提到的"六个罐子理财法",教导孩子合理规划:
7. 亲戚:适时退出孩子的独立生活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指向了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而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我们的生命中分离出去。培养孩子独立前行的能力,给予孩子披荆斩棘的勇气,并在他们真正拥有了这些后,带着祝福一步步淡出他们的生活。对此,李希贵校长提醒父母:当孩子没结婚时,父母和孩子是一家人;可孩子一旦结婚,那就是两家人了,是亲戚关系。可以定期有所来往,但不要干预内政。
结语
心理咨询师王立宁说:过去的教育方式,教育不了今天的孩子。没有人天生就知道该如何做好父母,唯有在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才能跟上孩子的步伐。养育孩子是一场自我修行。愿我们都能扮演好这7种角色,最终使我们的孩子们成长得独立、自信且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