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学术沙龙 | 水政治:以印孟水资源争端为例
线上学术沙龙 | 水政治:以印孟水资源争端为例
印孟水资源争端是南亚地区一个长期存在的热点问题。近期,海图图智研究院举办了一场以"水政治:以印孟水资源争端为例"为主题的线上学术沙龙,邀请了三位国际关系和水政治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了这一问题的历史经纬、深层次原因及未来走向。
水政治(Hydropolitics)一词源自20世纪70年代,最初用于描述尼罗河流域国家之间的水资源管理和政治博弈。随着全球水资源紧缺问题的加剧,水政治逐渐成为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尤其是在南亚这样的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的地区,水政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水资源争端往往不仅是国家利益的冲突,还反映了更广泛的地缘政治角力。
在此背景下,海图图智研究院于8月3日成功举办了题为“水政治:以印孟水资源争端为例”的线上学术沙龙。研讨会邀请了三位国际关系和水政治领域的专家学者,分别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南亚研究所的两位研究员阿米特·兰詹(Amit Ranjan)教授、马苏杜尔·拉赫曼(Masudur Rahman)教授,以及来自达卡大学的穆罕默德·贾希德·阿尔·马蒙(Md Jahid Al-Mamun)教授。三位专家围绕印孟两国水资源争端的历史经纬、深层次原因、下步走向等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
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首先,贾希德教授从孟加拉国的立场出发,回顾了印孟水资源争端的历史与现状。他指出,孟加拉国作为下游国家,长期以来在水资源分配上处于不利地位,尤其是在提斯塔河(Teesta River)流域,孟加拉国对印度的上游水利工程建设多次表示关切,认为这对其农业生产和民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穆罕默德教授强调,印孟两国是伙伴国家,孟向印开放港口、河道,对印释放无数善意,尽管两国多次就水资源问题进行谈判并达成了若干协议,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印度仍不考虑孟方利益的单方面行动使得孟在水资源分配上仍面临巨大挑战。
根本原因分析
随后,马苏杜尔教授指出,除了显而易见的水资源分配问题,印孟水争端的根源还在于两国对国家安全和主权的不同看法。作为上游国家,印度希望通过控制水资源来维持其在南亚地区的主导地位,而孟加拉国则将水资源视为主权的一部分,认为上游国家的行为不应损害下游国家的利益。这种对立的立场使得双方在水资源谈判中难以妥协。
阿米特教授补充道,该问题悬而未决与印度的内政有直接关系。一是央地矛盾。虽然印度宪法规定中央政府有权越过邦政府与其他国家或邦签订协议。但在印度国内根深蒂固的地方主义面前,宪法并无法发挥其效力。阿米特教授以2011年为例,当时印度中央政府与孟加拉国就提斯塔河水量分配达成初步协议,同意分享37.5%的河水至孟加拉国,印度则保留42.5%水量。然而,在签订协议现场,西孟加拉邦首席部长班纳吉(Mamata Banerjee)认为向孟加拉国分享的水量过多而拒绝签订协议,导致该协议最终流产。
二是对选票的考虑。阿米特博士指出,2015年印人党政府考虑到强行绕过西孟邦与孟加拉国签订协议会使印人党在即将到来的2017年西孟加拉邦地方议会选举中失去大量选票,因此。当时印人党政府对外改变说辞,一再强调没有班纳吉政府的同意将不会推动协议的签订。
解决方案建议
最后,三位专家就如何缓解印孟水资源争端提出了若干建议。贾希德教授表示,印度应正视孟加拉国的合理诉求,在联合河流委员会的框架内开展技术合作,通过组建科考队对争议河流开展联合勘测;阿米特教授则认为想要得出一个各方满意的协议就必须更加重视直接相关者的诉求,尤其是要了解西孟加拉邦与孟加拉国河流沿线的农民的真实想法;马苏杜尔教授提出印度政府应向非政府组织、媒体、公民社会说明解决水资源争端的迫切性,并将各方诉求公之于众,使各利益相关体形成合力共同解决现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