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偷青”才能真“真香”
文明“偷青”才能真“真香”
又到元宵佳节,在不少地方,流行着一个民俗活动——“偷青”。“偷青”源于古代农耕社会,人们把它作为一种祈福的方式,寓意消灾解难、祈求吉祥。具体来说,偷到的菜种类不同,寓意也有所区别。比如,偷到青菜寓意“新年生财”,偷到葱则寓意“聪明伶俐”,偷到蒜寓意“能算会数”。
元宵节“偷青”本是个讨彩头的传统民俗。可如今有些人玩得太过火,一到田地横冲直撞,见菜就拔,风风火火一通操作,菜地直接被踩得稀巴烂。偷完后,还发朋友圈炫耀“战绩”。农民看着被糟蹋的庄稼,气愤不已,又无可奈何。
“习俗”不是肆意妄为的挡箭牌。有人理直气壮:“这是流传下来的规矩,偷菜算个啥?”可老传统也得讲基本礼节。农耕社会“偷青”,本质是邻里间的善意玩笑,大家心照不宣、乐在其中,也通过这一“友好互动”让平日里的小矛盾冰释前嫌。现在某些人却把习俗当“零元购许可证”,开着车组团薅菜,把农田当免费自助餐,不论蔬菜品种、不论蔬菜是否成熟,只要是菜就不放过。
试想,一边是镜头里“偷青大军”拍着田园风光哈哈笑,一边是镜头外农民蹲在地里算损失,这样的场景,现代文明社会下的你,又将作何感想?有人辩称“几棵菜值几个钱?”这是菜钱的事吗?不是,这是人心的事。有没有想想自己潇洒玩乐后,带来的是他们所遭受的现实损失,被踩烂的比偷走的多十倍,种子、化肥、大棚都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这关系着他们的生计。
我们不妨尝试一些既文明又时尚的新玩法:村里开设“共享菜园”,由大家扫码认领地块;偷青变“沉浸式农家乐”,事先与农民沟通,购买他们所种植的菜地,再邀约亲朋好友,一起在购买的地里享受偷青的乐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景区搞个“元宵采摘节”,门票换青菜,既热闹又不伤农;年轻人组队帮农民收菜,干活换蔬菜,顺带拍个助农Vlog……
文明“偷青”才能真“真香”,真正的“偷青”偷的是福气,不是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