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在分秒之间,救在生死边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病例汇报
急在分秒之间,救在生死边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病例汇报
心脏骤停是一种突发状况,患者的生命往往悬于一线。幸运的是,通过及时而又科学规范的急救措施,会有很大的机率将患者从死神手中夺回。
自2022年,医院每半年举办一次内科系统救治成功病例及外科系统高难度手术病例大赛,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四期。大赛的举办旨在推进年轻医师规范化诊疗进程,提高年轻医师规范化诊疗水平,建立科学诊疗思维逻辑,锻炼年轻医师诊疗、沟通、演讲等技巧,同时也为年轻医师提供一个沟通交流、展示自我的平台。为了更好地提高公众对医疗服务的认知和满意度,现特设专栏,展播优秀病例......
徐旸,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院前急救,熟练掌握急救抢救技能、急诊常见病种的识别与诊断。曾获济宁市医疗急救技能大赛个人优秀奖、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24年内科系统救治成功病例大赛三等奖、2023年全国紧急医学救援骨干培训班优秀队员。
病例简介
基本信息
- 一般情况:男性,38岁,半小时前在工地劳动时无明显诱因突然倒地,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工友随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收缩压最高164mmHg,口服药物治疗,具体不详。
救治流程
一、平台接诊,紧急出发
5月27日下午5点33分,东院区院前急救接到急救任务:附近一处工地内,有工人意外摔倒,出现昏迷,请求救援。急救团队立即出发,并在第一时间联系报警人,确认患者病情:中年男性,发病时正手持灭火器下楼梯,不明原因摔倒,呼叫无回答,刺激无反应,面色苍白、存在叹息样呼吸,无明显头部外伤、无恶心呕吐、无肢体抽搐,通过以上病史、体征,初步判定为心脏骤停。
二、生死连线,远程指导
急救人员叮嘱报警人保持电话畅通,远程指导现场人员在120到达前实施心肺复苏:请将患者平放,保持颈部不要弯曲;请将一只手掌心向下,掌根置于患者胸口正中央,另一只手重叠交叉,两手臂垂直向下,按压胸部,大约1秒2次,深度5厘米左右,连续按压30次后人工呼吸2次......
三、现场急救,分秒必争
5点40分,急救车到达患者身边,急救人员迅速查看情况,患者已经出现面色青紫、呼吸心跳停止、瞳孔散大至5mm,立即现场实施心肺复苏。交替进行胸外按压、球囊加压辅助通气、连接监护、使用复苏药物.....分析患者年纪较轻,猝死的原因多为心源性,连接监护仪后,发现果然为室颤,随即开展除颤.....
5点46分,经过反复除颤和心肺复苏,患者呼吸、心跳恢复,脉搏恢复,立即将患者转移至救护车内,迅速送往医院。
四、数字交互,衔接有序
返程途中,通过信息系统为患者进行远程挂号,并准确运用急救预警信息软件“飞救E信、胸痛微信群”,第一时间通知院内急诊做好接收、抢救准备。
5点54分,到达急诊抢救室,与院内医护准确交接患者病情,急诊介入组准备工作已完成,患者随即被送入导管室进行心脏导管介入治疗。经院前、院内无缝衔接接力抢救、医护密切配合,患者手术成功,生命体征逐渐平稳,目前已康复出院。
经验总结
我国每年因心脏骤停导致的猝死人数高达百万,平均每分钟就有一人因此离世。心脏骤停是一种突发状况,患者的生命往往悬于一线。幸运的是,通过及时而又科学规范的急救措施,会有很大的机率将患者从死神手中夺回。根据数据统计,心跳骤停十分钟后开始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几乎为0,每缩短一分钟,复苏的成功率提高10%,及时有效的抢救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机率。
这个案例的成功,使我们更加深刻感受到,急诊急救零通道不断完善,急救技术不断前移,是确保这类案例成功的重要关键;5G+信息化急救平台的规范运用、信息链与生命链相互交汇,是新阶段院前急救的强大武器;让更多的人学会心肺复苏,掌握必要的急救技能,是实现“呼叫从第一时刻开始”的重要工作。
未来,我们院前急救将充分发挥数字化优势,合理使用信息化平台,积极开展急救科普宣讲,为更多的患者守护好“120”这条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