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花49年才建成的国家大剧院,为何曾遭多名院士联名上书要求关停?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花49年才建成的国家大剧院,为何曾遭多名院士联名上书要求关停?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57587231_121136717

国家大剧院,这座位于北京西长安街南侧的标志性建筑,以其独特的“巨蛋”造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重要象征。从1958年首次提出构想到2007年正式落成,历时49年的建设历程充满了曲折与争议。本文将为您揭秘这座世界级剧院的诞生故事,探讨它为何曾引发多位院士联名上书要求停建,以及它如何成为“平民的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

城市剧院是一个城市的建筑和文化瑰宝,象征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艺术水平,能够闻名世界的剧院亦是建筑艺术与文化艺术的最佳结合。诸如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法国的巴黎歌剧院、巴西的亚马逊剧院……它们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艺术特色和水平,慕名而去的人们不胜枚举。

而在我国,也有一个象征着我国艺术特色的国家大剧院,它的诞生长达49年之年,曾面临被推翻、被请停、不被看好,最终它还是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关于国家大剧院的故事又有着怎样的一番曲折,为何曾面临被多名院士联名请求关停呢?

国家大剧院为何而来

作为一项国家级的文化建筑,国家大剧院从启动到建造都经历了无数的磨难,既然如此困难,那么国家大剧院是为何而来的呢?

事实上,剧院文化的由来已久,每一个时代都着这样这样一个象征时代文化的艺术殿堂。早到西汉时期,在汉朝的戏曲艺术进入高峰时,便有了位于长安上林苑以表演戏曲艺术的平乐观。

近到清朝后期,随着中英战争清政府的失败,中国被迫打开了国门,上海则是被作为通商口岸。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的发展,于是文化中心逐渐转移到了上海。

在1867年时,上海更是有了由英国人出资建立的中国最早的欧式剧场——兰心大戏院。此后,又陆续建成了文明大舞台、天蟾舞台、共舞台以及中国大戏院这著名的四大京剧舞台。

不难发现,剧院便是源于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在一个时代的文化艺术的发展。

国家大剧院的由来亦是如此,为了拥有属于中国的一个时代的艺术。

众所周知,国家大剧院是从90年代以后开始建造的,但事实上,关于国家大剧院的构想却是在1958年时开始的。

当时,总理为国家大剧院这个建筑的设想位置是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西边,并且有了许多设计的方案。但最终,由于建筑建设的成本过高,国家大剧院的建造就被搁置了下来,一直留到了20世纪的90年代后期。

九十年代时期,已然是改革开放初显成效的时期了,经济、思想都有了快速的发展,眼界也比之以前开阔了许多。领导层和建筑界更是提出了:建一个世界一流的建筑。

于是,领导层面决定吸收国际上先进的设计理念,故而提出了采用国际招标方案的方式。

于1998年7月时,在北京的历史博物馆,开启了国家大剧院第一轮设计方案的竞赛。当时参加的对象有来自10个国家的36个设计单位,并且总共有69个方案参加竞赛。

最终,被采用的方案是来自于法国设计师保罗安德鲁的“巨蛋”方案。

此后,关于国家大剧院的争议接连不断,甚至引来了多名院士的联名上书。

联名上书只为关停?49年终建成

安德鲁出生于法国,先后在法国的高等工科学校、法国道桥学院以及巴黎美术学院学习深造。安德鲁所设计的代表建筑有了巴黎查尔斯戴高乐机场候机楼、雅加达、尼斯、开罗、上海等城市的国际机场,在国际建筑界上地位斐然。

但他对于国家大剧院的“鸟蛋”设计却受到了众多非议。

在2000年的6月,两位院士以及中国的知名建筑师、规划师及工程师共108位联名上书了,上书的内容正是请求中央撤消安得鲁所设计的国家大剧院方案。但在此后的一个月中,接连的两份上书都没有得到任何的批示。

那么,这个“鸟蛋”设计究竟象征着什么呢?

安德鲁曾公开发表了自己的设计理念——“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一种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当人们把它称作‘蛋壳’的时候,我觉得正中下怀!正是如此:一个简单的‘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

这其实正如彼时还处于发展中的中国状态,“蛋壳”的里面孕育的是中国的新生、成长、强大。也许正是这样的理念深深发动了我国决策者的心思,尽管前有上书关停,后有媒体压力,领导层面依旧决定使用安德鲁的方案。

幸而,安德鲁最终向中国人民交出的这份答卷,纵使争论不断,却也足够经典回味。

国家大剧院工程于2001年12月13日正式开始建造。历时六年后,于2007年9月,国家大剧院工程基本完工,并于12月22日,正式开业。

从1958年立项到2007年正式开业,共耗费了长达49年之久的时间,足以可见其磨难大小。

国家大剧院位于人民大会堂西侧,西长安街以南,其总的建筑面积达到16.5万平方米,而其主体建筑则是外部围护钢结构的壳体,屋面呈半椭圆形。因为临近水面的缘故,剧院的周围十分空旷,并且与水面上倒映的影子形成了一个大圆,使得大剧院看起来仿佛是漂浮着的。

这样造型新颖、前卫的国家大剧院无疑成为了长安街上一个抢眼的存在。引来了无数人的争论,但不可否认,这样的设计是象征着21世纪时代建筑的特色的,足够经典也足够让人回味无穷。

对于安德鲁来说,国家大剧院对于他的意义非凡。他将其称为是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作品。也曾说过——“国家大剧院这个工程需要我全身心地去投入,它像吸血鬼一样把我的血都吸干了。”

这是安德鲁一生最重要的心血,亦是我国文化艺术的一个新的代表建筑,是我国综合实力提升和文化实力的象征,因国家大剧院为的是成为“平民”的艺术。

“平民”的艺术

在许多人的印象,剧院是高高在上的艺术殿堂,是普通人所无法消费欣赏的。但国家大剧院的艺术却不仅仅是阳春白雪,亦是有下里巴人。

在2007年开业之初,国家大剧院便已经有了明确的定位——“公益性事业单位”。这个定位意味的是,国家大剧院是与其他商业性演出场所大为不同的。

此后的五年中,国家大剧院也确实到了这一定位:举办了2498场公益性演出;开展了2173场艺术普及教育活动……即便是每周末的音乐会,大剧院的票价也仅仅是40元人民币,会员则是10元人民币。

在大剧院成立之初并非没有面临困难,一个剧院最重要的便是要艺术团体的演出。而当时的国家大剧院开业之初,愿意来此演出的世界一流的艺术团体是极少的,需要工作人员费心费力的邀请。

正是一个个良好的口碑让越来越多一流的世界艺术团体踏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曾经受邀担任国家大剧院版《阿依达》导演的意大利艺术家弗朗切斯科·米凯利正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弗朗切斯科·米凯利曾说:“这里工作人员的热情和谦逊让我感动。在欧洲很多历史悠久的剧院,对于导演在创作上的想法和要求,院方常常显得麻木,他们会 说:‘ 哦,知道了。’然后再无下文。但在国家大剧院,导演的想法会得到不遗余力的配合,大家会为一个好的艺术构思兴奋不已、全力以赴。”

就这样,国家大剧院开始站上了世界艺术舞台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青睐。

在这里,既有世界一流艺术团体的演出,也有国内学生们的表演,既有社会精英的欣赏,也有普通百姓的到来。国家大剧院为的便是提高国人艺术素养和文明修养,为建设文化强国出一份力。

时至今日,国家大剧院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好,也让更多的艺术走进人民的生活。

小结

在这个生产力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的需要由物质需求更多转变成了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文化建设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软实力,应而重视文化发展的任务越来越重要。

而每个城市、每个国家的剧院正是其文化水平的象征,正如奥波德·达姆罗什所说的:“要想知道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看看它的剧院就可以了。”

时至今日,我国的国家大剧院尽管经历了种种挫折,在21世纪初才得以为我国的文化建设做出贡献。但得益于其创新发展的战略和特色的运作模式,现在的国家大剧院已然是世界剧院中的一个重要代表,其未来的发展也必将更加蒸蒸日上,促进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对外的文化交流。

参考资料:《中国青年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