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店专业学习秋水仙碱的作用机制,联合用药方案及注意事项
药店专业学习秋水仙碱的作用机制,联合用药方案及注意事项
秋水仙碱是痛风治疗中一种历史悠久的药物,其独特的抗炎作用机制使其在急性痛风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由于其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且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格外谨慎。本文将详细介绍秋水仙碱的作用机制、合理用药方案及注意事项,帮助患者和医疗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一药物。
秋水仙碱的作用机制
秋水仙碱(colchicine)是一种生物碱,最初从百合科植物秋水仙中提取出来,因此得名。纯秋水仙碱呈黄色针状结晶,熔点157℃,易溶于水、乙醇和氯仿,具有苦味且有毒。其主要药理作用包括:
- 与中性白细胞微管蛋白的亚单位结合,改变细胞膜功能,抑制中性白细胞的趋化、粘附和吞噬作用。
- 抑制磷脂酶A2,减少单核细胞和中性细胞释放前列腺素和白三烯。
- 抑制局部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6(IL-6)等,从而控制关节局部的炎症反应。
在痛风急性发作期,关节腔内的尿酸盐结晶会吸引白细胞并引发炎症反应。秋水仙碱通过降低白细胞活动及吞噬作用,减少尿酸盐结晶的沉积,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但需要注意的是,秋水仙碱仅具有抗炎镇痛作用,不直接影响尿酸盐的生成、溶解及排泄,因此没有降血尿酸的作用。
联合用药方案
1. 尽早预防
痛风急性期的治疗强调“尽早”用药。建议患者在有发作预感时就开始服药,尤其是对于经常复发的老病友,应敏感地预判身体变化。如果症状发作已超过48小时,则不再推荐使用秋水仙碱。
2. 低剂量使用
研究表明,低剂量秋水仙碱(1.51.8 mg/d)相比高剂量(4.86.0 mg/d)在安全性方面更有优势,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目前推荐的用法是:初始时先服用两片(1mg),1小时后再服一片,12小时后开始规则用药,每天23片。对于慢性痛风患者,可以在使用“降尿酸药物”的基础上,每天口服小剂量(0.51mg)秋水仙碱至少三个月,以预防痛风发作。
3. 联合用药
秋水仙碱和非甾体抗炎药(如依托考昔、塞莱昔布、美洛昔康、洛索洛芬纳、双氯芬酸钠等)均是痛风急性发作的一线治疗药物。当存在用药禁忌或单药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考虑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不建议非甾体抗炎药与糖皮质激素联用,因为两者都可能对胃肠道造成损害,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联合用药方案示例
- 秋水仙碱+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秋水仙碱用于急性期痛风性关节炎,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用于急慢性风湿和关节炎。两者作用环节不同,联合使用可以增强疗效。但需注意,两药联用对胃肠道刺激较大,建议在饭后服用。若有消化性溃疡,禁用双氯芬酸缓释片,以免引发消化道出血。
使用注意事项
胃肠道症状:腹痛、腹泻、水样便、呕吐及食欲不振是最常见的早期不良反应,发生率可达80%。严重时可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长期服用可能导致严重的出血性胃肠炎或吸收不良综合征。
肌神经病变:表现为手足麻木、四肢酸痛、肌肉痉挛、刺痛、无力、上行性麻痹等,严重时可引起呼吸中枢抑制。这种情况在长期服用者和轻度肾功能不全者中较为常见。
骨髓抑制:长期应用秋水仙碱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表现为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下降,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典型症状通常在用药后第3~5天出现,持续约一周,常伴有多个器官功能衰竭和败血症,死亡率很高。
致畸作用:秋水仙碱可抑制细胞正常分裂。有研究报道,长期服用秋水仙碱的男性患者后代中唐氏综合征的发生率升高。
肾脏损害:可能出现少尿、蛋白尿、血尿、酮体尿,严重时可导致肾脂肪变性。
孕妇禁用:孕期服用秋水仙碱会增加唐氏综合征的发生风险,因此孕期禁用。计划怀孕的女性至少应在停用秋水仙碱6周后再尝试怀孕。
其他不良反应:包括心悸、发热、脱发、重症肌无力、肝损害、胰腺炎、皮疹、味觉障碍等。静脉注射时,药液外漏可导致局部组织坏死。
中毒处理
口服中毒者可用5%碳酸氢钠溶液或0.5%活性炭混悬液洗胃,切记不可使用高锰酸钾等氧化剂,以免秋水仙碱被氧化成二秋水仙碱而加重病情。可服用鸡蛋清、牛奶等保护胃肠道黏膜。出现腹泻症状时可给予复方樟脑酊或其他阿片类药止泻。
积极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和酸中毒。
肌群颤动者可用10%葡萄糖酸钙10~20ml缓慢静脉注射。
其他对症处理:保护心、肝肾功能;根据病情必要时给予吸氧、机械通气、升白细胞药物、营养支持、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