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3岁左右的孩子就爱爆粗口?
为什么3岁左右的孩子就爱爆粗口?
3岁左右的孩子突然开始爆粗口,这让很多家长感到困惑和焦虑。这种现象究竟是孩子学坏了,还是有其他原因?面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应对?本文将通过一个真实案例,为您详细解析这一育儿难题。
01
周六的早晨,秦女士带3岁的儿子东东下楼玩平衡车,算着电视里的动画片快开始了,母子俩携手往家走。
在楼下,秦女士遇到两位邻居,聊起了物业费的事。
东东焦急地大声说:“妈妈,妈妈,快回家!”
秦女士没有回应,只是捏了捏东东的手,示意他安静,不要打扰大人说话。
东东不安地哼哼唧唧,踢花坛,剧烈地扭动,想摆脱秦女士独自回家,却不得解脱。
“臭妈妈!”东东怒不可遏,大喝一声。
“唉——”秦女士本能地答应一声,旋即目瞪口呆,想不到小小年纪的东东学会了说脏话,而且敢骂自己的妈妈。
邻居们大笑,笑东东童言无忌,也笑秦女士反应太慢。秦女士尴尬不已,只好扯着东东快速逃离“社死”现场。
回到家,东东气哼哼地打开电视,狠狠瞪了妈妈一眼:“都怪你,没有看到这一集的开头!”
秦女士没有回应,转身去厨房做饭。
两集动画片看完,东东感觉不过瘾,换另一个频道,看另一部动画片。
姥姥担心东东看电视时间过长影响视力,劝东东关了电视,去玩别的。东东瞥了姥姥一眼,不予理睬。
“这孩子真不懂事!”姥姥生气了,拿起遥控器关了电视。
“滚开!”东东歇斯底里地大喊,“老妖婆!打死你!”
秦女士听到动静连忙跑出来,厉声制止东东的恶言恶语。东东大哭起来。
姥姥被东东的爆粗口惊呆了,嘴唇哆嗦了半晌才吐出三个字:“作孽啊!”
“这孩子,上幼儿园才两个月,怎么就学坏了?”秦女士一边安慰妈妈,一边思忖:东东是跟谁学会爆粗口的?
秦女士百思不得其解,于是第二天找到我咨询。
02
我告诉秦女士,不必紧张,东东突然爆粗口不是学坏了,而是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说明他已进入“诅咒敏感期”,过一段时间就没事了。
通常情况下,孩子在1岁左右开始学说话,2岁时能听懂家长的话,也能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到3岁左右,孩子发现一句话能表达一个意思,于是不厌其烦地重复某一句话。
很快,孩子又发现语言是有力量的,能产生强有力的效果,尤其是爆粗口,能够像利剑一样刺伤别人,便开始没轻没重地说脏话、狠话,于是,诅咒敏感期就到来了。
此时的孩子虽然会说很多话,但还做不到准确表达,也就是听、说能力还未达到高度一致,属于“心口不一”的状态。面对复杂的情感和事物,孩子急于表达时就会出现口不择言的现象。
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保罗·布鲁姆表示:“孩子说脏话、狠话只是在学习语言。对孩子来说,一句脏话、狠话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他们长大后才会逐渐了解这些话犯了禁忌。”
具体来说,孩子爆粗口可能包含3种幼稚的心理——
1.求关注
如果孩子感觉自己被家长冷落,就会闹出些动静来吸引家长的关注,插话、哭闹、人来疯、故意打碎东西等,当然,也包括爆粗口。
东东骂秦女士“臭妈妈”,就是在求关注。
2.感知语言的力量
孩子一旦发现爆粗口能激怒家长、能把家长骂得愣住、能赢得围观者的哄笑,就发现了语言的威力,而且感觉爆粗口好像比撒娇、撒泼都管用,于是继续爆粗口,以此试探家长的底线。
美国心理学博士劳伦斯·科恩在其著作《游戏力》中明确指出:“骂人的话、各种狠话,还有包括‘屎尿屁’在内的脏词,小孩子们都特别爱说,因为这些话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有力量去支配自己的言行,甚至支配别人的反应。”
东东对姥姥出言不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楼下爆粗口没有被制止、被惩罚,于是得寸进尺,肆无忌惮。当然也有因为电视机被姥姥关掉而生气的因素。
3.宣泄情绪
客观地说,孩子感觉自己被不公正地对待,与成年人一样会产生愤怒情绪,但以他的体能和认知,很难找到其他宣泄情绪的方法,只能靠“嘴上功夫”来出口恶气。因此,孩子爆粗口,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
东东冲妈妈和姥姥爆粗口,都有宣泄情绪的成分。试想,等他到了青春期,遇到同样的情况可能就不会爆粗口,他会在楼下拂袖而去,径自回家看电视,反抗姥姥的方式更简单,要么强行重新打开电视,要么回到自己的房间,然后“砰”的一声把门关上。
03
听了我的解释,秦女士如梦方醒:“没想到,3岁的孩子心里竟然装着这么多无奈!可是,爆粗口毕竟是坏行为,我该怎样应对呢?”
我告诉她,帮助孩子改掉爆粗口的恶习,宜疏不宜堵。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陪伴孩子顺利度过诅咒敏感期——
1.保持镇定,冷处理
有的家长十分反感孩子爆粗口,认为这是对家长的不敬,于是斥责孩子:“我辛辛苦苦把你养大,你不知道感恩,反倒骂我,不如把你扔掉!”
这样的威胁,家长不会当真,但孩子会当真,如果他因此出现安全感缺失,会引起更多的行为问题,或许会更频繁地爆粗口。
心理学研究显示,孩子的某一行为反复出现时,如果得不到强化,这种行为的发生率就会降低。
家长的正确做法是保持冷静,不打孩子,也不和他讲道理,假装什么也没有听到,对他不闻不问。时间长了,孩子觉得没趣,也就不会再爆粗口。
如果家长认为应该回应孩子,那就说些题外话,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孩子冲妈妈发火:“打死妈妈!”妈妈可以微笑着说:“妈妈突然想起来,冰箱里还有两袋酸奶,要不要一起喝?”
2.查找原因,对症下药
听到孩子爆粗口,家长要认真查找原因。
如果发现孩子是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就应该让他远离不良环境,如不让他跟喜欢爆粗口的孩子一起玩,为他创造一个文明的环境。
如果发现孩子是在模仿家长,那么家长一定要深刻反省,加强自律,自觉净化家庭语言环境。
如果发现孩子是在模仿动画片、寓言童话中的人物,就要加强审查,防止不良精神产品污染孩子纯洁的心灵。
如果发现孩子自信心、安全感、归属感不足,那么爆粗口就可能是这些心理问题的外在症状。此时,家长要多陪伴孩子,多向孩子表达爱,多夸赞孩子,多拥抱孩子。美好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会给孩子带来美好的体验,孩子自然也会学着如此善待他人。
3.顺势而为,多教孩子一些词汇
孩子3 岁之后逐渐进入语言发展的高峰期,但是词汇相当贫乏,不会用准确的词汇形容事物。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个相当突出的矛盾,当他急切地想表达一种情感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时,会感觉痛苦,于是冒出几个听上去很痛快的词。
这便是孩子爆粗口的关键原因——脑袋里的语言素材不够。
好消息是,爆粗口是孩子对家长的呼唤:快来教我一些美好的词汇吧!在诅咒敏感期,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对说话、学词语的浓厚兴趣,家长应该顺势而为,利用这个机会多带孩子读绘本、看动画片、与各种人交谈,还要每天与孩子聊天,有意识地教孩子使用新词汇。
孩子都有喜新厌旧的特点,当更新鲜、更好玩的事物吸引他的注意,还能学到更多新词汇,他自然就不会执着于爆粗口。
4.制定规则,温柔而坚定地执行
如果孩子经常故意爆粗口,而且屡教不改,家长可以制定家庭规则,并温柔而坚定地执行,让孩子意识到爆粗口会付出代价,如减少看动画片的时间等。
家长可以在家里设置一个独立、安全、温暖的角落作为冷静角,放几个布娃娃、几本绘本、几支彩笔和几张白纸。发现孩子爆粗口,就罚他进入冷静角,允许他在那里尽情地宣泄情绪。至于宣泄情绪的方式,家长可以和孩子事先商量好,比如摔打布娃娃、在纸上涂鸦、哭泣等,只要确保安全就行。
孩子受罚的时间不宜长,3岁的孩子以不超过10分钟为宜,年龄大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宜超过半小时。
5.正确引导
惩罚孩子的目的不只是让孩子付出代价,还要让他有所收获。家长可以找一个合适的时机,比如送他去幼儿园的路上、讲完睡前故事之后,与孩子深入沟通,正确引导孩子,消除惩罚的负面影响。这样的沟通大致有以下4项内容:
与孩子共情
家长需要关注的,不仅是孩子爆粗口这件事,还包括孩子的情绪。可以用以下问句引导孩子打开话匣子——
“今天你骂妈妈是‘臭妈妈’,当时你一定很生气吧?”
“妈妈当时只顾跟邻居聊天,没有注意到你那么着急,你是不是难过了?”
让孩子知道别人的感受
孩子爆粗口,大多是因为对脏话的含义和别人的感受无知,所以,家长有必要让孩子知道别人的感受。
“你那样骂妈妈,妈妈很伤心。”
“姥姥那么爱你,你却骂她是老妖婆,她一定很难过。如果姥姥那样骂你,你会难过吗?”
重申家庭规则
及时制定家庭规则。如果此前有相关规则,家长可以借机重申,让孩子知晓执行规则的合理性。
“我们以前说好的,相爱的人不能相互伤害。所以,今天我们要执行这个规则,你要在冷静角独处15分钟。”
引导孩子管理情绪
3岁左右的孩子不可能掌握管理情绪的方法,但可以开始学习。比如,家长可以这样引导——
“下次生气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做呢?”
“可不可以告诉妈妈你有多生气?”
“可不可以想想别的事,比如妈妈跟邻居阿姨说的事十分重要,比如姥姥提醒你是因为爱你?”
“如果忍不住爆粗口,能不能及时道歉?”
咨询结束时,我叮嘱秦女士:“东东一天天长大,语言、情感一天比一天丰富,当他明白脏话狠话的使用禁忌,自然就会减少爆粗口的频率。您千万不要以暴制暴,以免引起东东的反抗,适得其反。”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