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民国初年到抗战时期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华民族”书写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民国初年到抗战时期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华民族”书写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015/20/80048972_1136651439.shtml

“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思想转变过程。从梁启超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到抗战时期成为全民共识,历史教科书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探讨民国初年到抗战时期历史教科书中对“中华民族”的书写演变,揭示这一概念如何从学术讨论走向国民认同。

民国初年的探索

1902年,梁启超首次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在民国初年的历史教科书中,这一概念尚未广泛使用,但“五族共和”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例如,商务印书馆1913年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历史》强调:“本书编辑之要旨,在使儿童知国家文化之悠久,民族之繁伙,以养成尊重国粹,亲和各族之观念,植中华民国国民之基。”

值得注意的是,191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首次在历史教科书中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并指出:“晚清以来,中外大通,列强之侵侮日亟,民国崛起,满清宣布退位,以五族共和为主,此两期中为种族竞争时代。久之而各族同化,实为缔造共和之基。”

五四时期的深化

五四时期,教育改革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民族”概念的传播。1922年,北京政府公布《学校系统改革令》,次年又制定《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其中首次将“中华民族”写入官方课程标准。顾颉刚与王钟麟编著的《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中提到:“我们研究本国史时,对于域外的情形,不问它在上古、中古、近古、近世或现代,凡与本国有关系的,总得诠叙它的事类,钩次它的本末,至少要究明它何以与本国发生关系的几要点;同时也要注意本国境内各地域逐步开发的经过。”

这一时期,“中华民族”与“中国民族”两个概念并存,但前者更强调各民族在历史、文化和情感上的联系。李大钊在1924年指出:“民族的区别由其历史与文化之殊异,故不问政治、法律之统一与否,而只在相同的历史和文化之下生存的人民或国民,都可归之为一民族。”

抗战时期的成熟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多次修订历史课程标准,将“中华民族”置于核心地位。这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普遍强调中华民族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以及中华文化的贡献。例如,教育部教材用书编辑委员会编的《部编战时补充教材:初级中学本国史》明确指出:“我们敢说中华民族是东亚大陆固有的主人,东亚大陆是中华民族唯一的家乡。”

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方面,教科书普遍强调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融合过程。余逊的《余氏高中本国史》将中华民族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从上古到民国建立,强调各民族的融合历程。陈登原的《陈氏高中本国史》则特别提到:“中华民族合汉、满、蒙、回、藏、苗六族组合而成。”

在文化贡献方面,教科书普遍强调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高级中学用:新中华本国史》指出:“我中华民族是东亚大陆文明的开发者,是对世界文明有过重大的贡献者。”这种整体的中华民族观念,对于增强民族认同和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据统计,1933年至少有13560888人学习或接触过历史教科书,加上教师和学生亲友,受众可达数千万。历史教科书在塑造民族认同中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结语

从民国初年的初步探索,到抗战时期的成熟定型,“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在历史教科书中的书写演变,见证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深化。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学术思想的演进,更反映了国家认同的构建,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