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进展:ATP与水解自由能对细胞内双稳态开关的调控机制
前沿进展:ATP与水解自由能对细胞内双稳态开关的调控机制
活细胞是远离热力学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需要不断地与外部环境交换物质、信息和能量,来维持生命活动的有序性。细胞调控网络产生的多种动力学行为,在细胞增殖、分化和代谢等生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现不同生物功能。同时,活细胞需要维持在热力学非平衡态,通过不断耗散能量(例如ATP水解自由能Δμ)来驱动生物过程和生物功能。前人研究已经揭示了实现不同生物功能所需的基本网络,也发现了ATP水解自由能Δμ对特定生物功能和动力学行为的影响。然而,在具体的细胞调控网络和生命活动中,不同网络结构是如何影响Δμ对生物功能(动力学行为)的调控作用?
2024年7月11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定量生物学中心欧阳颀/李方廷团队在美国物理学会(APS)旗下期刊Physical Review Research发表了题为“Interplay between ATP and hydrolysis free energy in promoting and restraining biochemical switche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细胞内双稳态开关中,调控网络结构对细胞内ATP水平和Δμ调控双稳态性质的影响。
细胞内双稳态开关具有迟滞响应的特性,即从低态向高态跳转和从高态向低态跳转的触发阈值不同。因此,利用双稳态行为构建的开关(双稳态开关)具备超敏响应特性和抗噪能力,在信号传导和细胞周期调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酵母细胞周期中,调控网络通过关键蛋白的磷酸化-去磷酸化循环(Phosphorylation-dephosphorylation cycle,PdP cycle),结合正反馈调控,构成了多个双稳态开关。这些双稳态开关的功能依赖于PdP循环的驱动力—ATP水解自由能Δμ。Δμ的定义为Δμ = kBT ln{Keq[ATP]/([ADP][Pi])},其中Keq是ATP水解反应的平衡常数,[ATP]、[ADP]和[Pi]分别代表ATP、ADP和Pi在细胞中的浓度。
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对于细胞周期中两个重要过程的双稳态开关,细胞内ATP浓度([ATP])和Δμ的作用机制不同。在芽殖酵母细胞周期的DNA复制检查点中,存在由单个PdP循环构成、包含正反馈的的双稳态开关。当系统处于双稳态区域且在低稳态状态下,增加Δμ会降低系统从低态往高态跳转的[ATP]阈值(双稳区右边界斜率为负)。这说明Δμ降低了打开开关所需的[ATP]阈值,表明Δμ和[ATP]协同调控开关的打开;同样,因为双稳区左边界也为负斜率,Δμ和[ATP]也协同调控双稳态开关关闭过程。而在裂殖酵母细胞周期的G2-M转换过程中,调控网络通过多个PdP循环和正反馈调控,构建了双稳态开关。不同于DNA复制检查点的双稳态开关,[ATP]和Δμ在G2-M转换过程的双稳态开关中存在竞争效应(双稳区右边界斜率为正),即当Δμ提高时,[ATP]激活G2-M转换的阈值也升高了。
基于此,研究者针对以下3个问题开展研究:(1)[ATP]和Δμ在不同双稳态开关中的作用是什么?(2)决定了Δμ作用的关键因素是什么?(3)Δμ对于双稳态性质是否存在更复杂的调控作用?
为了回答以上问题,基于包含正反馈的单PdP循环网络,以及包含正反馈的双PdP循环网络,该研究构建动力学模型并使用[ATP]-Δμ相图来研究网络结构如何影响双稳态开关中的[ATP]和Δμ的调控机制。
(1)对于单PdP循环网络,该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表明,在Δμ > 0时,无论网络结构如何变化,双稳区边界的斜率始终为负值,说明动力学参数[ATP]和热力学参数Δμ共同打开/关闭单PdP循环的双稳态开关,协同调控单稳态-双稳态跳转过程。
(2)对于双PdP循环网络,该研究通过解析计算和模拟证明了对于“同向”网络(网络中所有磷酸化都促进最终产物生成),双稳区边界的斜率都是负数,Δμ与[ATP]和总是协同调控双稳态性质。而对于“反向”网络(网络中至少有一个磷酸化反应使得目标分子减少),双稳区边界斜率有各种选择。尽管“反向”网络中磷酸化能量Δμ只部分用于促进目标产物生成(能量利用率低于“同向”网络),但是研究也发现“反向”网络中Δμ与[ATP]的竞争效应是有利于提高双稳态的鲁棒性。
该研究还发现在双PdP循环网络中可能存在三稳态行为,且可能存在Δμ对双稳态的复杂调控。首先,Δμ对系统稳态数目的调控,产生了有趣的[ATP]- Δμ相图,即三稳态区域嵌套在双稳态区域内。分析表明基于目标分子Sp去磷酸化的负反馈调控是双PdP循环网络中三稳态产生的潜在机制。同时,该研究还发现了Δμ对双稳态性质的非一致调控。通常而言,Δμ的增加总是有利于双稳态鲁棒性提高。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只有在特定Δμ水平下,系统才能维持双稳态的存在,即在[ATP]- Δμ相图中存在一个岛屿状的双稳态区域;当Δμ从生理水平开始增加时,双稳态却消失了。
综上所述,该研究关注细胞内ATP水平和细胞内ATP水解自由能对细胞内基因调控网络双稳态性质的调控作用,揭示了在同向网络中,无论反馈机制如何,[ATP]和Δμ都以协同的方式来调控单-双稳态的跳转;在反向网络中,存在[ATP]和Δμ对双稳态性质的竞争调控,这种竞争效应可以增强双稳态的鲁棒性;本研究还讨论了具有三稳态特性和Δμ非单调调控效应的特殊网络结构。在论文审稿过程中,审稿人对该研究的结果提出较高评价。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李典杰为论文第一作者,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定量生物学中心李方廷副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机构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