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的封建制度,等级思想渗透各个角落,连衣服颜色都不放过
残酷的封建制度,等级思想渗透各个角落,连衣服颜色都不放过
在中国古代,服饰不仅仅是抵御寒冷的工具,更是一种社会等级的象征。从夏商周时期的初步形成,到唐朝以服饰颜色区分阶级,再到清朝满汉文化的交融,服饰等级制度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
自古以来,服装首要的作用是抵御寒冷。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服装不仅仅是为了实用性,它还被赋予了更深层的意义。在中国,衣冠礼制是帝王治理国家的关键制度之一。社会等级观念在人类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影响深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财产的出现,部落成员间的贫富差距逐渐形成。富人通过服饰上的图案与穷人区分开来,这标志着中国古代通过服饰来区分阶级的初步形成。
中国有着超过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这个时期的社会建立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之上,等级观念始终贯穿于整个历史进程,甚至在现代社会秩序中仍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古人对社会等级的看法根深蒂固,服饰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成为阶级社会具体展现的一种形式。统治者为了更有效地管理人民,建立了反映社会阶级的服饰制度。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这种服饰制度被纳入“礼仪”的范畴,使得等级制度更加严格。
一、古代服饰等级制度的初步形成—夏商周时期
据史料记载,中国的服饰等级制度初步形成于夏商时期,并在周代得到完善,直至春秋战国末期被纳入礼治体系。夏商时期,服饰的等级划分已十分明显。从已发掘的夏朝墓葬中可以看出,服饰在材质、制作精细程度、种类数量上都存在极大的两极分化。服饰用料中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异,高级衣料只有奴隶主阶级才能使用,而普通百姓只能穿着粗糙的麻布。这一时期的服饰等级划分并非统治阶级严格制定的标准,而是由各阶级所能掌握的财富决定的。
西周时期,等级制度开始逐渐确立。尊卑贵贱的生产关系促使服饰开始形成固有的制度。帝王的礼服式样尤为突出,如十二章纹和绘有章纹的礼服称为“章服”,绘有龙纹的九章礼服称为“衮服”。服饰颜色区分等级的功能开始显现,贵族服饰以红色和黑色为尊,主要用于婚礼和祭祀等场合。服饰规定的复杂性源于周代礼乐制度的确立,人们失去了追求个性的权利,服饰成为了统治者的工具。
二、当服饰颜色成为阶级判断的标准—大唐王朝的阶级社会
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九品中正制,品官等级被正式划分,预示着因品阶不同而导致的服色差异的出现。隋朝时期,不同品级的官员和百姓根据职位身份,衣服颜色开始有组织、有系统、有规定地区分开来。具体规定为:五品官员可穿紫袍,六品以下可穿红、绿两色,士兵穿黄色铠甲,小吏只能用青色;平民穿白色粗麻布衣,屠夫和商人只能用黑色。身份等级之间不可逾越,这种文化现象已发展到新的高度。
盛唐时期,服饰颜色成为严格遵守的阶级标准,不得“僭越”。北魏起源的“品色服”制度得到具体应用,形成了由黄、紫、朱、绿、青、黑、白七色构成的颜色序列,成为封建社会结构的等级划分标准。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提到的“青衫”,使我们能够识别出他的身份地位。唐代官员还有佩挂鱼袋子的制度,分为金鱼袋和银鱼袋。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的高峰时期,人口密度相对较大,这种衣冠制度对社会秩序的协调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宋朝之后服饰等级制度的进一步确立和规范
北宋时期,官员的衣冠与唐朝类似,尽管品阶有所调整,但品色服制度一直被传承和发展。南宋时期,百官公服均为紫色窄衫,品级受到限制。据赵彦卫《云麓漫钞》记载,至渡江时期,官员和平民都穿着紫色衫,称为“穿衫尽巾”,从公卿到庶民,一律如此。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朝。
清朝是满汉文化交融的时期。从中国服装发展史来看,清朝服饰形制最为复杂,既保留了汉族服制的特点,又融入了满族的习俗礼仪。清代男子以袍、褂、衫为主,一律改为瘦身款式。花翎在等级森严的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分为三眼、双眼和单眼,即孔雀翎的眼状圆形花纹。在中国民族服饰发展的历史中,清朝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色彩。
四、总结
服饰等级制度的影响极为广泛和深远,统治阶级一直将其视为巩固封建等级秩序的标志,并给予高度重视。它是一种象征身份地位的符号,代表每个人的政治和社会地位。这种制度使人们各守本分,各司其职,社会上减少了不必要的混乱。自古以来,国君治理国家的策略中,衣冠制度的确立是重要一环,它标志着政治秩序的完成。因此,在中国传统中,服装是政治的一部分。
实际上,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服饰必然受到相应哲学思想的影响,历代的服饰等级制度与当时的主导哲学思潮紧密相关。同时,它的发展和完善与经济和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现代化科技至上的观念使服饰创造变成了单一的工业流程,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服饰文化日益统一,成为全球一体化的模式。现代文明消除了服饰中的宗教、伦理和等级背景,服饰创造更多地转向为人体服务的功能,这显然具有人性解放的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