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宫:岁月沉淀的文化遗产
永乐宫:岁月沉淀的文化遗产
永乐宫,这座位于山西省芮城县的道教宫观,始建于1247年,历经700余年的沧桑。它不仅是现存唯一的元代官式建筑群,更以其精美的壁画和丰富的文物而闻名于世。如今,一场名为“观妙入真”的文物精粹暨数字艺术大展正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通过150件珍贵文物和数字化手段,向世人展示了这座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中国日报》1月21日第16版截图
历史渊源
永乐宫始建于1247年,历经十年方形成今日所见的布局。而后,工匠们又耗时一个世纪,才完成了那些气势恢宏的壁画。13世纪是一个动荡的时代,蒙古军队席卷欧亚大陆。在人们于乱世中寻求慰藉之际,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于金朝(1115-1234年)创立,并逐渐扩大其影响力。
1220年,著名的道士丘处机应成吉思汗之邀,带领弟子踏上了一场为期两年的西行之旅,最终在兴都库什山脉附近与成吉思汗会面。且不论丘处机提出的以仁爱、和平治理国家的学说是否真正触动了成吉思汗的内心,至少他所秉持的护生理念打动了这位蒙古领袖,使其决定给予全真教官方支持。全真教在华北地区和芮城(传说中9世纪道教大师吕洞宾的诞生地)蓬勃发展,而永乐宫也是在此地奉皇帝诏令而建,建造工程由丘处机的弟子亲自监督。
文物价值
“永乐宫文物丰富多样,创新性地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展览策展人、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副院长安海说。“它们展现了所处时代的特征和最新的研究成果。而近年来的研究,更是进一步凸显了这座道教宫观的非凡价值。”他补充道。
在永乐宫建筑群内的重阳殿屋顶装饰构件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卷写有“圣旨”的卷轴。打开卷轴后,发现这竟是一卷珍贵的全真道经,名为《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被列为中国一级国家文物。“这进一步印证了永乐宫在鼎盛时期的尊崇地位,”安海说。
重建奇迹
20世纪50年代,这一建筑瑰宝再度现世,却即刻陷入两难之境,只因永乐宫坐落于黄河三门峡大坝的规划水库区内。全国各地的专家汇聚一处,共商搬迁大计。据策展人回忆,当时曾考虑多处选址,其中省会太原条件较为优越,但最终决策是要将干扰减至最小。于是,一砖一瓦,寺庙及其壁画被谨慎迁移,在距原址约20公里处复建。并非所有建筑构件与壁画都坚实稳固,能够恢复原貌,所以部分原件被存于仓库,以仿制品代之。
“永乐宫是新中国最早开展的重大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安海说。“那时,大家在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这项任务。电力供应不足,很多工作都靠徒手操作。”1961年,永乐宫入选中国首批180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经困难重重,永乐宫存续至今,” 安海说。“不仅建筑本身令人瞩目,其搬迁历程亦堪称奇迹。”
数字化重生
电子游戏大作《黑神话:悟空》在其设计中生动再现了山西多处重要古迹,其中就有永乐宫。这促使原本为宁心静气而设计的永乐宫迎来了大量观众。“遗憾的是,许多历史细节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模糊。” 展览的技术团队负责人王筠说,“大批涌来的观众或许还会察觉到,殿内光线昏暗,难以领略其美态。”
依托人工智能,王筠的团队运用数字化技术以高清画质虚拟再现了永乐宫的建筑布局与壁画,并借助动作捕捉技术助力壁画中的道教众神实现“满壁风动”的效果。在展厅内,观展者可以步入弧幕剧场,借助虚拟现实设备,体验700年前永乐宫的风貌。“在某种程度上,科技正在重新定义文物与公众间的联系,冲破了时空的桎梏。” 展览的联合主办方、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孙小兵说,“人们备受鼓舞,去探寻文明之美,洞悉文物背后的故事。”
站在古人以神仙之名建造的古老寺庙的屋顶之上,观众或许会心生顿悟:真正“不朽”的,其实是人们对时间的敬畏之心、对遗存历史的钟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