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之变:如何塑造未来的创新人才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之变:如何塑造未来的创新人才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54491489_121798711

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的浪潮中,全球各国的人才培养战略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教育界、科技界的专家们一致认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近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访多地教育机构,探讨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才,以及如何塑造未来的创新人才。

人才定义的更新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人才的定义正在悄然改变。根据多位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观点,未来所需人才应具备以下特质:

批判性思维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拥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才无疑会变得极为珍贵。清华大学院长姚期智指出,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标准答案”的能力将成为大国竞争中不可或缺的素养。借助文心一言、ChatGPT等大模型的力量,教育“同质化”的趋势加快,因此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尤为重要。

交叉学科素养

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跨学科人才的推动。文心一言等国产大模型强调,综合不同领域知识的能力将成为迫切需求。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正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知识图谱,以应对时代带来的复杂问题。

理论与实践的构建能力

未来人才不仅需掌握广泛的理论知识,更需具备实践能力。浙江大学教研处的郑春燕指出,教育的重点应从知识的简单应用向个性化学习与终身学习转变,培养在实际经济社会主战场中能自主寻找答案的人才。

人机协同创新能力

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传统程序开发岗位面临挑战,普通计算机毕业生的差距将缩小。张羽老师提到,未来社会将更重视在工作中人与AI的协同创新,谁能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谁就能在未来的教育与人才竞争中占尽优势。

教育体系的矛盾与挑战

在调研过程中,专家们指出当前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中面临的四大主要矛盾:

  1. “应试”与“应势”的矛盾:传统应试教育强调死记硬背,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职业需求。
  2. “减负”与“增负”的矛盾: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辅助性作用虽然提升了教师的工作效率,但同时也引发了对技术生成的不当依赖。
  3. “接触”与“依赖”的矛盾:接触AI可以拓宽学生视野,但过度依赖电子产品可能影响社交能力。
  4. “通”与“专”的矛盾:教育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错位,亟需通过改革加以解决。

未来人才培养的新方向

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需求,专家给出几点建议:

  1. 重视问题提出能力:培养能主动提出问题的人才,围绕“智力和非智力协调发展”重新梳理教学目标。
  2. 从“注满一桶水”到“点燃一把火”:教师角色要转变为学习引导者,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社交能力。
  3. 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人才评价应更加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与情感,尊重个体差异与特质。

最后思考

在这一智能化的新时代,教育的使命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具备批判性思维、跨学科认知和人机协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结合现有的人工智能工具,如简单AI,能够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提醒我们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务必不忘人的价值。劳作于科技创新的同时,赋予教育以新启发,塑造未来的人才。随着时代的推进,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充满创造力与人性关怀的教育未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