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种硬核动物科普书,送给小小科学家
9种硬核动物科普书,送给小小科学家
本文精选9种硬核动物科普书,涵盖不同年龄段和阅读需求,从翻翻书到系列科普书,从艺术绘本到专业科普读物,旨在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动物知识和阅读体验。
01 《小小生态圈》
这是一套四本的翻翻书,主题分别是《蘑菇》《青蛙》《瓢虫》和《蜗牛》。虽然形式是翻翻书,但其知识点并不低幼。立体书的小机关不只是增加趣味性的小摆设,还是更直观的知识呈现方式。比如这本《青蛙》里用翻页机关的对比来呈现青蛙的骨骼,合理里还透着一点黑色幽默。
《蘑菇》里用翻页的方式呈现可食用蘑菇和毒蘑菇的异同,表面几乎一样,只有根才能看出来差别。
瓢虫刚出生的时候,鞘翅是黄色的,慢慢成熟才会生出点点来,那怎么才能让这种变化过程更易懂呢?《瓢虫》里用了多层叠加翻页的形式展现了瓢虫鞘翅在新生之后的变化,还在图片的背面标上过去的时间和相应的变化,可谓一目了然啊。
在全书的最后还有针对本书内容特别设计的小游戏环节,让孩子有的看也有的玩。
02 《动物争霸》系列
这个系列的画风特别独特,文字叙述方式也很有趣。这套书一套四本,通过一群动物们为了一个名头争先恐后上前演讲为自己拉选票的故事,分别介绍了恐龙、海洋动物、蛙类和有毒类动物。
这套书看起来文字不多,看似是以不走寻常路的出圈图片取胜,但其实我最喜欢这套书的点在于它通过书的结构设计,展现了作者对「科普」的理解:用有趣的提问引发孩子们的思考,给出开放式的结尾,绝不禁锢孩子的可能性。
03 《墨写动物世界》《墨写万物世界》
这两本书的文字比较正常,有在老老实实地介绍动物,不过毕竟是艺术家搞的绘本,插画就相比上面那个进入了另一种「癫」。这套书走的是极简路线,用牙刷、木片儿、海绵球等极简道具绘制的极简插画。
04 诗意三部曲
这三套书的主题分别选择了自然界极具魅力的三种现象「变态——《蜕变》」「拟态——《伪装》」「繁衍 ——《求偶》」。它们不但是一些生物在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精妙能力,还贯穿着生物出生、成长、生存和繁育后代的一生,可以说仅用三个小主题就打造出一部波澜壮阔的自然史诗纪录片。作者特别爱用对开画面的设计,展现动态的生物成长和变化过程,效果堪比延时摄影。
05 《大自然》系列
这套书共有三本,分别是《大自然 · 一天》《大自然 · 一年》《大自然 · 一条河》。严格来说,它不完全是动物科普书,不过它展示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动物是生活在环境中的,而提起环境就不能忘了其中的阳光、水、空气和植物,当然,还有人类。可以说,这是一套全方位呈现动物生存环境的书。
《一天》关注 24 小时里,不同动植物的作息;
《一年》关注四季的天气与动植物的往来;
《一条河》则以动物赖以生存的水源为线索,看看水流所经之处的不同生态以及生活其中的动植物们。
06 《动物志》系列
信息量吃到饱,图片和文章的类型也贼丰富。图片上,有图解生态环境与食物链的,有通过信息图表展示动物各项数据的,有精确展示动物身体结构的插画,也有抓拍到动物精彩瞬间的高清照片;
从文章内容上看,也不再是单纯的「这是什么动物、它有什么习性」这样一是一二是二的直给,而是在人与动物共生关系这样的宏观视角之下探讨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
这是一个可单买可订阅的套装,已经出了两本,第三本预计 6·18 就能上市,每本有个特定的主题,第一本《致命动物》讨论对猛禽猛兽的保护,第二本《从地球消失》关注不同等级的濒危动物,第三本则聚焦非洲大陆的生态与动物,至于第四本是什么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07 《荒野居民》
同为极度硬核的动物科普书,《动物志》的篇目结构和文章中,有高度人类参与的痕迹(就离谱),有整合、有分类和有思考,呈现的是我们对动物世界的认知与理解。
而《荒野居民》更像是一部安静的动物纪录片,呈现的是原汁原味的动物生活,它更像是不带评判的观察和记录。不如《动物志》那么热闹,更清冷。书中的插画全部是作者手绘,细腻生动,一点也不输真实的摄影。它是以动物们的生活地域为篇章分类,分别讲述生活在高纬度海洋、北极陆地、森林、草甸和丛林、天空和大草原上的小动物们。
可能是作者画得太生动了吧,看的时候我不止一次想到了小时候的那部动画片《大草原上的小老鼠》,尽管它真是纯科普,但还是挡不住我脑补……
08 《古兽横行》
现生动物表演完,古兽们也开始横行了。这本《古兽横行》就如封面图片所示,讲的是和恐龙有关的故事,不过它可不是一般的恐龙书。因为它里面讲的是恐龙,又不完全是恐龙。怎么说呢?它讲的是古生物艺术家创作恐龙艺术作品的过程,注意重点是「过程」。它呈现的是,恐龙知识是怎么真正运用到现实的工作中去的。
为古生物博物馆绘制壁画的艺术家们,是怎么决定这幅画里要画哪几只恐龙的呢?怎么去设计这些恐龙所在的环境,又为什么要给它们安排这样的动作呢?这些都不是随随便便想的,而是根据恐龙的生活习性、挖掘考古的资料,有意识地设计出来的。
而且,你有没有想过,猜想恐龙的样子、尺寸和身体结构有化石做参考,那恐龙皮肤的质地和颜色,科学家都是怎么想出来的呢?希望你看完这本书之后,能找到答案吧~
09 《大自然有条隐形线……》《大自然那条隐形线……》
作为书单结尾的书,是个人最喜欢的两本 —— 「大自然隐形线」系列。书名已经透露了它的主题立意: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不是单一孤立的个体,仿佛有一条无形的隐形线串联其中,身处这条隐形线上的生命,互相制衡,共生互利。一个微小的举动,也能打破这微妙的平衡,这两本书里记录了因为人类活动而对自然生态链造成的破坏,引发的生态灾难,也记录了人类意识到事态严重,试图弥补的干预和努力。这些尝试,有的已经小有成就,有的仍前途未知。至于未来,这颗人类的家园星球,到底会呈现什么样的面貌呢?可能就要等那些读着这些书长大的孩子们去给出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