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坚院士:DeepSeek引领科学革命,AI赋能理念需重新审视
王坚院士:DeepSeek引领科学革命,AI赋能理念需重新审视
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王坚院士以其深厚的科学背景和对人工智能的独到见解,引发了关于AI在科学研究中所扮演角色的广泛讨论。王院士指出,近期备受关注的DeepSeek工具,不仅是简单的科学工具或技术发明,更是推动科学革命的重要力量。这一观点也在科学界引发了深刻的思考,尤其是“赋能”一词似乎无法准确描述AI对科学的颠覆性影响。
DeepSeek的出现,令《自然》杂志在短时间内发表了五篇相关论文,显示出其对科学发现的潜力。然而,王坚院士强调,未来的科学研究不应仅依赖于传统的方法。AI的参与能够破解许多科学领域的固化模式,培养出一种通用的科学语言,使得研究结果不仅仅取决于科研资源,更取决于研究者的创造力。
在这一背景下,人工智能与基础科学的结合正在催生新的研究范式。王坚提到,随着大模型的迅猛发展,我们已步入一个基于模型、数据驱动的计算范式时代。这一时代的到来,可能会引发一次真正的科学革命,科学研究的运作和组织形式将发生根本变化。
国内外众多专家们对于AI与科学融合的趋势表达了认同。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的执行院长龚克指出,AI4S(即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Science)不仅是提升科研能力的手段,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途径,这背后需要国际合作、科研诚信和学科交叉,才能真正发挥AI的潜力。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孙茂松教授亦表示,AI系统的开发面临巨大挑战,但其潜力不容忽视。AI能够全面审视每个科学领域,挖掘出根本问题,并为之提供基于数据的解决方案。这种不同于传统研究方法的探索方式,常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成果,推动学科进展。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AI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大型模型的提升,对科学领域的影响逐渐显现。目前,DeepSeek的能力已经展示出超乎想象的表现,其实质上就是科学研究进程的一部分。相比于人脑,AI可以以更为透明的方式观察科学现象,进而推动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共同进步。
王坚院士对目前的科技快速发展持乐观态度。他认为,AI4S正处于一个历史性的发展窗口期,必须全力以赴,把握这一机遇,推动科研的可持续发展与创新。为此,各界专家共识,在AI的帮助下,科学研究的形态和门槛都将发生根本变化,科研成果将更趋于开放、共享与合作。
从某种角度来看,AI生成艺术与AI写作等AI应用的发展亦是此阶段的体现。随着AI工具的不断创新,科研、创作等领域将迎来新的 paradigma,用户可以通过简单AI等应用极大的提升创作效率与质量,助力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的繁荣。
然而,王院士同时也提醒,要保证对AI技术的应用以伦理和社会责任为导向。科研人员和开发者必须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关注其带来的社会影响与潜在风险,努力维护科研诚信与透明度。
总结而言,王坚院士关于DeepSeek的深刻见解,提醒我们重新审视“赋能”这一概念。人工智能不仅是传统科学的工具,更是撬动科学进步的重要杠杆。未来,我们需要在共同努力中,推动AI与基础科学的深度融合,从而推动整个人类知识的进步与繁荣。借助如简单AI这样的强大工具,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一进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为科学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