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冷剂的选择方法和选择要求
载冷剂的选择方法和选择要求
载冷剂在制冷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选择直接影响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本文详细介绍了不同温度范围下适用的载冷剂类型,并阐述了选择载冷剂时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包括比热、热导率、粘度、化学稳定性等。
载冷剂的选择方法
蒸发温度在5℃以上的载冷剂系统:一般都采用水作载冷剂。水具有许多优良特点,但在制冷工程中的使用范围受限于其较高的凝固点。在空调系统中,水是理想的载冷剂选择。
蒸发温度在5~-50℃的范围内:一般可采用氯化钠盐水溶液或氯化钙盐水溶液作载冷剂。氯化钠盐水溶液适用于5~-16℃的场合,而氯化钙盐水溶液则可用于5~-50℃的系统中。盐水溶液在制冰、制冷饮制品、酒类生产及工业生产中应用广泛,但其对金属有腐蚀作用,当泄漏时可能影响食品。因此,在不便维修或更换设备的场合,可考虑使用乙二醇水溶液、丙三醇水溶液、酒精水溶液等替代。
工作温度范围较广的系统:应选择能同时满足高、低温要求的物质作载冷剂。例如,在需要在-50℃到60~70℃之间工作的生物药品、疫苗生产中的冷冻干燥装置中,应选用三氯乙烯(标准蒸发温度87.2℃),而不宜采用二氯甲烷(标准蒸发温度40.2℃)。
蒸发温度低于-50℃的系统:可采用凝固点更低的有机化合物作载冷剂,如三氯乙烯、二氯甲烷、三氯氟甲烷、乙醇、丙酮等。这些物质的沸点也较低,通常需要采用封闭式系统以防止溶液泵气蚀、载冷剂汽化以及减少冷量损失。
载冷剂的选择要求
液体状态要求:载冷剂在工作温度下应处于液体状态,不发生相变。其凝固温度至少应比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低4~8℃,标准蒸发温度应高于制冷系统所能达到的最高温度。
比热要求:比热要大,以减少载冷剂的循环量,降低泵功耗,减少管道耗材,提高循环经济性。同时,比热大还能减小传热温差。
热导率要求:热导率要大,以增强传热效果,减少换热设备的传热面积。
粘度要求:粘度要小,以减少流动阻力和输送泵功率。
化学稳定性要求:载冷剂在工作温度内不应分解,不与空气中的氧化合,化学性质稳定,不燃烧、不爆炸,挥发性要小。在特殊情况下,如果必须使用有燃烧性、有挥发性的载冷剂,其闪点须高于65℃。载冷剂与制冷剂接触时不应发生化学变化。
安全性要求:对人体和食品、环境无害,不会引起其它物质的变色、变味、变质。
腐蚀性要求:要求不腐蚀设备和管道。如果载冷剂稍带腐蚀性,应能添加缓蚀剂阻滞腐蚀。
经济性要求:价格低廉,易于获得。实际工程中常用的载冷剂包括水、氯化钠盐水溶液、氯化钙盐水溶液、丙三醇水溶液(甘油水溶液)、乙二醇水溶液、甲醇、乙醇、丙酮、三氯乙烯、二氯甲烷、四氟三溴乙烷和三氯氟甲烷等。
尽管可用作载冷剂的物质很多,但在某一温度范围内,适用的载冷剂种类并不多。因此,在实际工程设计时,当载冷剂系统的工作温度和使用目的确定之后,只需在几种载冷剂中进行比较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