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一战德国就是吃了两线作战的亏,为什么二战还要重蹈覆辙?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一战德国就是吃了两线作战的亏,为什么二战还要重蹈覆辙?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32466248_122017450

德国在一战和二战中都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境,这不仅消耗了其军事力量,还导致了最终的战败。这种战略失误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必然性?本文将从地缘政治、军事战略和资源分配等多个维度,深入分析德国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决策及其后果。

一战时期德国陆军就很能打,初期在东西两线基本上就是压着对方打,但往往是东线发动了进攻,西线就捉襟见肘,最后在进攻中失去势头,将一战打成了对自己最不利的消耗战。二战时期在没有解决西线问题时就冒然进攻庞大的苏联,最后又将战争打成消耗战,在一个坑了栽倒了两次。反观斯大林,他在面对这种问题时思路就很清晰,在诺门坎战役时的思路就是力避两线作战,要在德国入侵苏联之前,先将日本打怕,让它在德国入侵时也不敢动作。

战争可不是光靠武力硬拼就行的,背后那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的博弈,还有资源的抢夺与分配,复杂得很呢!德国,处在欧洲心脏地带的这么个强国,为啥在一战和二战里都陷入两线作战的大坑了呢?是运气不好,还是战略决策犯了大错?又或者是有啥更厉害、躲都躲不开的力量在捣鬼?

先说说一战吧。德国陆军那战斗力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可强了,在东西两线都风光过一阵儿。可这两线作战就像个甩不掉的大麻烦,一点点把德国的战争潜力给耗没了。你看啊,它在东线进攻的时候,西线就有点顾不过来;反过来也一样。这么一来二去,本来有机会快速打完的战争,就变成了对德国特别不利的消耗战。不过,德国战败就只是因为两线作战吗?肯定不是这么简单啦。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好好分析一下,德奥同盟国在欧洲内线的位置,好像天生就容易树敌。一战前,巴尔干那块乱哄哄的,沙俄都要加入协约国了,德国其实也早有两线作战的心理准备。战争一打响,战局变得像变脸似的快,德国突袭法国没成功,西线就僵住了,意大利还叛变了,这可把奥匈帝国害惨了,被迫三线作战。好在德国在东线有点收获,沙俄垮台了,布尔什维克起来了,东线战事有了转机。但西线那块硬骨头,德国怎么都啃不动,到最后,国内工农业撑不住了,革命爆发,德国只能投降。这就说明,德国战败是好多因素凑一块造成的,国内经济崩溃、老百姓没信心、西线战场打不赢,这些都有关系。

再把时间拉到二战。希特勒明显对一战德国两线作战的教训心里有数。二战前,他可机灵了,利用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和各国之间的矛盾,给德国捞了不少好处。苏联取代俄罗斯帝国后,因为意识形态和英法对着干,两边根本没法好好结盟,希特勒就想趁机一个一个把他们打败。奥匈帝国解体后,德国在东南欧的压力小多了,意大利还成了它的意识形态同盟,南边和东南边暂时没啥可担心的。英法这俩一战的战胜国,在战争里被打得元气大伤,对再卷入大战怕得要死。希特勒就看准了这点,德国扩军、接管萨尔区和莱茵区的时候,英法都装看不见。德国明目张胆地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英法在慕尼黑协定里还帮德国的忙,让它顺利拿下苏台德区。

德国的野心越来越大,要但泽港的时候,英法对德宣战了。希特勒心里清楚英法的弱点,也知道他们想“祸水东引”。斯大林也怕和德国打仗,《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就这么签了。从这些布局能看出来,希特勒想稳住苏联,先集中精力搞定西线,就想单线作战然后赢了这场战争。可战争这事儿哪能都按他想的来呢。英国可顽强了,德国空军怎么炸都炸不服,德国在西线就是脱不了身。意大利军队又不给力,在北非战场,德国还得分兵去帮它。而且德国是个军事政治国家,得靠“以战养战”才能保住政权,维持占领区的稳定,所以搞到资源和财富对它来说太重要了。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最后还是决定跟苏联开战。这时候德国其实已经两线作战了,不过北非的德军没多少,还没严重到影响整个战局。

但希特勒又失算了。德军在莫斯科城下被打得很惨,想快速打败苏联的计划泡汤了。这时候日本还偷袭美国,美国加入同盟国阵营,德国西线的情况更糟了。从这以后,两线作战就像个摆脱不了的噩梦缠着德国。随着战争越打越久,德国和敌方阵营在人力物力上的差距越来越大,意大利还老是打败仗,墨索里尼也倒台了,希特勒这下可好,两线作战不够,还得三线作战,最后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太惨了。

在这两场战争里,石油这个东西可太关键了,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绳子,死死地勒着德国的脖子。一战的时候,坦克和汽车还没那么普及,德国靠着本土的钢铁和煤炭资源,还能勉强支撑战争消耗。到了二战就不一样了。德国本土没多少石油,就靠煤炼油和罗马尼亚那点石油供应,产量少得可怜。德法战争的时候,德国抢到了法国 800 万吨的战略储备石油,可英德空战的时候,半年多就用掉了 500 万吨,这时候德国的石油储备就没剩多少了。意大利参战更是让德国的石油危机雪上加霜,意大利海军消耗那么大,德国哪供得起啊。一艘战列舰动不动就得 1 万吨燃油,德国缺油缺成这样,这负担可太重了。

从战略的角度看,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里都严重小看了海权的重要性。海权论早就说了,海洋在战争里的战略价值可大了。船在海上能随便跑,海权能把一大片地方的力量都集合起来,形成特别强的战略协同效果。陆权国家要是没法拦住海权国的本土,就别想阻止海权发挥作用。拿破仑、德皇威廉二世和希特勒在陆地上是打了不少胜仗,可就是因为没挡住英国/美国的海权,人家从外面搞封锁,支持联盟国。陆权国要是不能把整片大陆都征服了,那就只能在长长的战线上干耗着,被海权国封锁,资源也没法越滚越多。德国就那么个中等面积的国家,想征服整个欧洲,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就拿二战来说,德国没办法登陆英伦三岛的时候,面前有几个很难选的路:全力造舰跟皇家海军决一死战、全力搞无限制潜艇战、实施地中海战略控制南线并且破坏英印的生命线。不过,这些办法也不是都行得通。第一个办法在二战的实际情况下基本没可能实现,第三个办法在一战的时候也不行。德国在一战的时候搞避战保船、弄个存在舰队,二战的时候空袭英国后转头去打苏联,说到底就是想躲开和英国正面决战,想不解决英国的问题就靠陆权硬往前推战争,这种战略想法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拿破仑战争的时候就有这样的例子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