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艾芜:小说中如何塑造人物性格
作家艾芜:小说中如何塑造人物性格
作家艾芜分享了关于如何塑造人物性格的宝贵经验。他认为,掌握人物性格是文学创作的根本问题,只有深入了解人物性格,才能突破真人真事的圈子,创作出鲜活的人物形象。
掌握人物性格是文学创作的根本
人物性格掌握了,其他东西就活了,这是文学的根本问题。掌握人物性格,就能突破真人真事的圈子。
在现实生活中,如战士用的杯子,我们把它打坏了,我们猜他回来怎样?如性格温和,我们就会想:告诉一声就行了;如果他好吵架,就会说:他回来非吵一下不行。
生活中有推测,我们也允许创作中有推测。
契诃夫《盒里的人》中写了一个中学教员之死,他弟弟后来写文章说,有这么个人,但是没有死。这死是契诃夫推测出来的,因为这样,才把主题思想说明白了。
根据人物的性格来推测,还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
例如一个老太婆叫人快点做什么事,她就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说:“快点做,不要绣花绣朵的。”
我们有的写工人、农民,写出来不像工人、农民,因为人物的话是用我们自己的话讲的,不是根据工人、农民的生活习惯来讲的。
我们记访问人的笔记,有时好些话是我们自己的,这不好,要记人家的话,要照他的口气记下来。
研究生活要仔细,不能写班、排长老是给战士晚上盖被子。
我问过一位战士喜欢什么样的指导员,他说:“点名讲话短,还带点故事性,就喜欢。”我们要在仔细研究观察人物以后,再来推测。
掌握了人物性格,才能叫他做什么事情,说什么话。
这就像演员要深入角色一样。川剧有个演《打红台》的演员彭海清,他在学戏时,师傅问他用什么东西杀人,他说用棒棒,再问他,他说用刀,师傅说:“不对,要用心杀人。”彭为人很善良,但是在台上扮演的肖方,一团杀气,连背都叫人害怕。
创作小说时,既要装女,又要装男,要达到这个程度。老演员的演出动人,有真实感。我们创造的人物的所作所为,也要真真实实,所以作者就要多方面熟悉生活和各种类型人物的性格和语言。
我们要作这方面的训练。
如你熟悉了一个工人,即使他的工厂里没有发生什么故事,你也可以把别的厂里的故事写在他身上。
但是只有故事,不了解人物的性格,就不能写,因为小说要有活生生的人。
前面已经说过,列夫·托尔斯泰曾研究过旧俄士兵的性格,据他的分析,当时士兵共有三种性格,一种是恭顺,其中又分两类,一类表情沉静,一类态度慌张;一种是跋扈,其中有一类具有外交手腕,有一类容貌可畏;还有一种是吊儿郎当,其中一类有趣,一类是邪恶的。
注意语言是塑造人物的关键
在生活中还要注意语言。图画要用线条和颜色,文学则用语言。
我们在生活中,注意过有趣味、有意义的话没有?
果戈里有个语言仓库,就是他有个小本子,专门记载精彩的口语。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
一般口头话记得越多越好,文学就是用语言写出来的。同志们的作品,知识分子的话就多些,张勤作品中的口语就多些(他是战士作者)。
我们要熟悉人民口头的语言,要到生活中去,经常丰富自己的语言。
有了丰富的语言,你根据人物的性格推测他说什么话,才能有材料有把握。我们把人物性格掌握了,又有丰富的语言,对文学来讲,就有基础了。
生活是多方面的,要写成文学作品,就要多多记下不同人物的性格和语言。这些文学写作的基础的东西要是作得不充分,就会有这样两个感觉:
一个是觉得真人真事的圈子摆不脱;一个是觉得自己生活虽多,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写不出来。
以上所讲的是怎样才能算得生活丰富,怎样才能跳出真人真事的圈子,总之,我们脑子里要有几十个战士的性格和语言,我们的生活才能算得丰富,才能跳出真人真事的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