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日历丨国宝遇见非遗春节·汉代人如何磨豆浆?
文博日历丨国宝遇见非遗春节·汉代人如何磨豆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腊月二十五有“推磨做豆腐”的习俗,寓意着“兜福”和“都富”。而古人不仅擅长做豆腐,磨豆浆的技艺也同样精湛。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件汉代的“磨豆浆神器”——石磨配铜漏斗,探寻古人是如何将豆子研磨成细腻顺滑的豆浆的。
汉代就能“磨豆浆”了?来看古人的厨房神器
石磨是古人将粗粮变细浆的“秘密武器”,它由两片浑厚的石盘组成,一上一下,犹如天地相接,承载着生命的轮回。
上盘表面中心作圆形凹槽,中部一道横梁,两侧各有一长方形小洞,方便倒入需要研磨的谷物。磨的边缘有两个对称的长方形榫眼,用于安插木柄,方便转动。
△磨
上磨盘底部、下磨盘表面布满了细密的圆窝状磨齿,如同时间的刻痕,记录着每一次旋转。中间有一根铁轴贯通,不仅作为转动的轴心,还起到了固定磨盘的作用。
△磨齿
石磨之下,一个大型的铜漏斗静静地等待。漏斗下方还有接磨物的器皿,准备迎接即将化为浆液的生命之粮。根据考古资料显示,漏斗内原当置有木架以承托石磨盘,用以稳定石磨盘的位置,可惜出土时已朽毁。
石磨与铜漏斗组合成一套“榨汁机”,这种装置也被称为湿磨或水磨,能将豆子研磨得极为细腻顺滑,特别适合用于磨制豆浆。这种磨的设计在汉代首次出现,不仅是食物加工的工具,更是社会进步与技术革新的见证。
流行千年的养生美食——豆浆
豆浆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于汉代,《盐铁论· 散不足》提到“豆饧”,并将其称为“时尚之食”。“豆饧”指的就是豆面与饧糖,也就是甜豆浆的前身,说明在西汉初年,豆浆已然出现。
而说到豆浆的进化史,不得不提到曹植的《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除了揭示曹丕曹植的兄弟情仇,诗歌本身还生动描绘了豆子“变身”豆浆的过程。
到了南北朝,关于豆浆的记载就更多了。《齐民要术》写道:“以豆汁洒溲之,令调……”记录了豆浆从原料到成品的精细工艺。
《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水研取浆”的方法,还提到了“小豆汁”和“大豆汁”等,通过研磨、过滤大豆,直接饮用的“豆汁”做法,几乎与现代豆浆的制作方式无异。
从古至今,豆浆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
中国人“爱豆”的基因 自古就有
“二十五,磨豆腐”是我国传统民俗之一,在腊月二十五这天磨豆腐,寓意过年讨个好彩头“兜福”,也有着“头福、都富”的美好寓意。
无论是豆腐、还是豆浆,都离不开先民种豆的功劳。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开始采集野生大豆。到了汉代,国人“爱豆”的基因更是觉醒,逐步解锁“豆”的N种吃法。
△文博日历丨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古人做豆腐分几步?
品尝豆腐盛宴,饮酒作诗,尽显中国饮食文化的风雅传统。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从一粒“豆”,到闻名世界的“国菜”,千年饮食文化的奥秘尽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