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破!通江银耳新品种来啦~
重大突破!通江银耳新品种来啦~
近日,四川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同行专家,对通江县银耳新菌株“工银1号”“巴山3号”进行了田间技术鉴定。
鉴定专家组考察了新菌株的田间表现,听取了课题组组长屈全飘和省食用菌研究所叶雷博士的选育汇报,并查阅了相关技术资料。经过充分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银耳新菌株“工银1号”“巴山3号”亲本来源和选育过程清楚、遗传性状稳定一致,是一个不同于现有栽培品种的新菌株,同意通过技术鉴定。
课题组组长、新菌株育种人屈全飘介绍,通过野外寻找,选育了两个优良的菌株。这两个菌株通过小规模和大规模的试验,产量基本上稳定在六两左右,打破了在外面引种的通江银耳产量达不到六两的平均水平。其特点一是朵形比较大,颜色比较白,易煮化,胶质比较多。与外地菌株相比,外地菌株耳片不容易煮溶,煮后耳片不容易化,而野生选种的银耳,易煮溶,没有筋,胶质多,牵丝比较长,别人才能认可这是通江银耳。
通江银耳新菌株田间技术鉴定专家组组长张小平表示,这两个新品种耳片比较厚,产量高。因此我们都认为这两个品种有推广应用价值,建议进一步开展品种和栽培技术的配套研究。
据了解,银耳新菌株“工银1号”“巴山3号”的亲本来源于涪阳镇采集到的野生银耳及其附属耳棒材料,经通江银耳科研所和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等专家四年的系统选育,持续纯化、筛选、提纯、配对品比育成。
其中,“巴山3号”朵形较大,颜色较白,芳香浓郁,甘爽沁心。与对照品种相比,新品种平均干耳产量313.7克/50千克耳棒,出耳率高14%,干耳增产15.01%,干耳蛋白质8.09克/100克,高18.27%。“工银1号”耐高温,朵形佳,出耳早,耳片边缘波褶明显。与对照品种相比,新品种平均干耳产量300.79克/50千克耳棒,出耳率高9.8%,干耳增产11.64%。
巴中市通江银耳(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侯华表示,近年来,银科所不断加大科研力度,选育出具有通江银耳道地性特征强、抗逆性强、适宜性广的优良菌株,为通江银耳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巴山3号”“工银1号”的成功选育,为通江县银耳区域性产业提升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将进一步助力通江银耳(食用菌)百亿级产业集群发展。
通江银耳发轫于盛唐,食用于宋元,入药于明清,被誉为“菌中之冠”,奉为皇室贡品,曾远销欧美等世界各地,享誉世界。青山环抱、云雾萦绕,溪流盘曲的“九湾十八包”,孕育了“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的耳乡传奇。通江银耳先后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欧盟有机认证”等多项殊荣,2023年还上榜“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被评为“天府粮仓·农博会最受欢迎农产品”。2024年4月中国食用菌协会发布的通江银耳区域品牌价值已达87.82亿元。
近年来,通江县锚定打造通江银耳(食用菌)百亿级产业集群目标,深入实施“段木银耳强品牌、木屑银耳深加工”战略,推动通江银耳朝着食品、化妆品、医药保健品三大方向阔步前进。现已建成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成功培育裕德源、漫山红等从事通江银耳生产、加工的新型经营主体35家;引进未来生物、福建好彩头、祥云生物科技等8家头部企业;发展通江银耳重点乡镇20余个、专业村37个、集中连片示范基地75个,建设原生态核心种植基地4000余亩,建成标准化木屑银耳生产及精深加工厂房12万平方米、产能5000万袋;开发银耳羹、银耳酒、银耳饮料、银耳面膜等7大系列30余个产品,综合产值35亿元。
截至目前,通江县已建立完善银耳产业培育体系,形成标准化生产、产业化运营、品牌化营销、融合化发展,通江段木银耳栽植用种量突破100万袋,木屑工厂化栽植用种量突破25万袋,预计鲜品产量超300万公斤,带动就业5000余人,银耳主产区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实现产值3亿元以上。
通江银耳新菌株的面世,不仅是农业科技的一大进步,也将为消费者带来更多健康美味的选择。一起期待通江银耳产业取得更多突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