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2025部编八下语文实用型教学设计:《礼记》二则:虽有嘉肴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2025部编八下语文实用型教学设计:《礼记》二则:虽有嘉肴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60905650_121921560

《虽有嘉肴》是《礼记》中的一篇经典文章,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阐述了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解读,包括作品简介、课文释义、文言积累、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写作特色以及课堂检测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价值。

作品简介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包括《曲礼》《檀弓》《月令》《礼运》《学记》《大学》《中庸》等篇,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记”的意思是记载、记述。“礼记”的意思是关于礼仪制度的各种资料记述。

《礼记》全书内容广博,门类杂多,多用短小生动的文章阐明某一道理,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全书气势磅礴、结构严谨,言简意赅、意味隽永,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作者简介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人。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今本《礼记》,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

课文释义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集体讨论文意,教师适当指导。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注释

  • 嘉肴:指美味的菜。
  • 旨:味美。
  • 至道:最好的道理。
  • 虽:即使。
  • 是故:所以。
  • 困:困惑。
  • 自反:自我反思。
  • 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
  •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 《兑命》:即《说命》,《尚书》中的一篇。
  • 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后一个“学”是“学习”的意思
  • 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 善:好处
  • 至:达到极点
  • 之:宾语前置标志
  • 长:促进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文言积累

通假字

“学”同“敩”,教导。(《兑命》曰“学学半”)

古今异义

  1. 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 今义:旨意。)
  2. 然后能自强也(古义:勉励;今义:强大,强盛。)
  3. 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 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5. 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一词多义

  • 其此之谓乎(副词,表示推测)
  • 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

  • 学学半(“学”同“敩”,教导)
  • 学学半(动词,向别人学习)

词类活用

  1. 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2. 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文言句式

判断句:弗食,不知其旨也。(“……,……也”表判断)

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应为“其谓之此乎!”)

成语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整体感知

合作探究

  1. 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头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写起,目的是引出下文“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学习实践的重要性,进而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

  1. 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悟出了什么道理?

实践非常重要,要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1. 学习只会使人知识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充实,本文中却说“学然后知不足”,如何理解?

只有学习,才会知道知识浩如烟海,学问没有止境,所以,越学视野越开阔,越学越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

  1. “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 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

㈠以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类比手法)自然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

㈡论述教和学的关系。然后,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 和“自强” 。

㈢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1. “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两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两者是主从关系。

写作特色

逻辑严密

先是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对偶严谨

《虽有嘉肴》共五句话,前三句均为对偶句式。这类句式不仅从形式上看起来比较整齐,也有增强表意效果的功能。第一句以“嘉肴”与“至道”对举,是一组类比,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二者的相似性。第二句和第三句都是从两个角度入手,论述教与学的关系,双管齐下,更为合理、全面、严谨。

文章中心

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堂检测

  1. 解释下列加线词语。
  • 嘉肴(好、美)
  • 旨(味美)
  • 至道(达到极点)
  • 是故(所以)
  • 知困(困惑)
  • 自反(反思)
  • 自强(勉励)
  • 兑命(通“说”,指傅说)
  • 学学半(教)
  • 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大概;说)
  • 教学相长(促进)
  1. 课文内容层次理解填空。

(1)课文《虽有嘉肴》主要讨论了(教)和(学)的关系。

(2)将课文分为三层(用斜线标注)

① / ② / ③ ④ ⑤

  1. 论语中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今天我们强调要“活到老,学到老”。从全文来看,这样做是因为什么?用《虽有嘉肴》中的句子回答。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 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句:教学相长也。

(2)本文在论述时先以“佳肴”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用原文相关语句填空)

脉络梳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