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明高:全固态电池研发现状(含PPT)
欧阳明高:全固态电池研发现状(含PPT)
全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其研发进展和产业化前景备受关注。本文将从全球研发背景、中国发展需求以及面临的挑战与协同创新等方面,全面解析全固态电池的研发现状。
全球全固态电池的研发背景
全固态电池的研发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当时国内外科学家在固态电解质领域开展了大量基础研究工作。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氮化锂、氧化物、硫化物等固态电解质材料。其中,氮化锂因稳定性较差而被放弃,初期硫化物性能也不理想,直到2011年东京工业大学Kanno教授发明的新一代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才取得突破性进展,离子电导率最高达到32mS/cm。
这一突破引发了全球全固态电池研发热潮。从2012年丰田试制全固态电池开始,全球相关论文数量从300多篇激增至3000多篇,增长了十倍。目前,全固态电池已被列入中国、美国、欧盟、日韩等主要国家的发展战略,成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竞争的关键制高点。
中国全固态电池的发展需求
中国作为目前电池产业的领先国家,是否需要发展全固态电池?答案是肯定的。虽然液态锂离子电池在过去十年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电池行业也面临产能过剩、技术内卷等问题。同时,电动车市场占有率仅30%就引发全球关注,说明市场份额并不需要达到50%,1%的突破就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全固态电池具有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高功率特性、宽温度适应性以及材料选择范围广等优势。例如,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热稳定性可保持到300°C,远高于液态电解质的100°C;全固态电池的离子传导采用跳跃模式,充电速度更快且不易析锂;在低温环境下,全固态电池的性能也更稳定。
全固态电池难题与协同创新
全固态电池产业化面临一系列科学难题,包括材料界面、工艺、产业链、设备等方面的挑战。例如,硫化物电解质化学稳定性差,批量生产难度大;硅碳负极存在体积膨胀问题;固-固界面接触和体积变化等问题也需要通过材料创新来解决。
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建立了“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旨在通过政策研究、公众宣传、资金筹措、成果转化、基础研发、产业协作等多方面工作,推动全固态电池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进程。
展望
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材料研发范式,将大幅加速全固态电池的研发速度。预计到2030年左右,全固态电池产业化突破的可能性极大。中国电池产业需要在低成本电池和高比能电池两个方向上同时发力,以保持全球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