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浪涌保护器的选择与应用
【防雷】浪涌保护器的选择与应用
浪涌保护器(SPD)是保护电气设备免受电压浪涌或过电压干扰的重要装置。随着电力系统中各种设备的广泛应用,浪涌问题日益严重。本文将详细介绍浪涌保护器的类型、保护模式及其在不同供电系统中的应用,帮助读者更好地选择和使用浪涌保护器。
浪涌保护器的基本原理
浪涌保护器(SPD)可以为各类电子设备、仪器仪表及通讯线路提供过电压保护,当电气回路或者是通信线路中因为外界的干扰突然产生了尖峰电流或者电压时,浪涌保护器也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导通分流,从而避免浪涌对回路中其他设备的损害。而由于不同场景下用电需求的不同,衍生出了各种电源系统,除单相系统外,还有TT系统、TN-C系统、TN-S系统等,因此浪涌保护器也开发了不同的型号来对应这些电源系统。
浪涌保护器的类型与连接方式
在选择浪涌保护器(SPD)时,会有1P、1P+N、2P、3P、3P+N、4P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其中“P”是低压电器的一个专业术语,英文“Pole”的缩写,意思是极数。在不同供电系统下,浪涌保护器(SPD)的用途、接线、价格等都是不同的,因此,了解各类型SPD的用途和选型十分重要。
浪涌保护器(SPD)可以连接在L(相线)、N(中性线)、PE(保护线)间,如L-L、L-N、L-PE、N-PE,它们与供电系统的接地类型有关。在GB/T18802.12-2014中3.1.30对保护模式的标准定义:SPD保护元件可连接在L(相线;也叫火线)、N(零线;也叫中性线)、PE(保护线)之间,即相对相、相对中性线、相对地、中性线对地及其组合(L-L、L-N、L-PE、N-PE),即在端子间保护被保护元器件的电流路径,这些连接方式称作保护模式。
浪涌保护器的保护模式
电源浪涌保护器(SPD)有三种常见的保护模式:共模模式、差模模式、全模模式。其中,差模模式和共模模式是基于电涌和瞬变电压的不同出现形式而实现的。差模保护器对电气设备的线路进行不对称的保护,而共模保护器对线路进行对称的保护。全模模式浪涌保护器是差模与共模两种保护模式的组合,可以保护电气设备线路中的所有模式。
共模模式
指保护模块接在相线与保护线(L-PE)、中性线与保护线(N-PE)之间的保护模式,三相3个~4个模块,共模模块保护的是设备内电路和器件对地的绝缘。
差模模式
指保护模块接在相线与相线(L-L)之间或相线与中性线(L-N)之间的保护模式,其保护的是设备两个输入端之间的电路和器件本身;接在相线对相线的差模模块,保护的是设备内接于相线与相线之间器件。
“3+1”模式
3个相线对中性线(L-N)模块是差模模块,一个中性线对保护线(N-PE)模块可归之于共模模式。在“3+1”接法里,各相对地(L-PE)保护是由差模模块和间隙模块共同实现的。
全保护模式
指既有共模模式又有差模模式。通常所说全保护模式需三相7个模块,不包括相与相间模块,全模式的浪涌保护器(SPD)的优点是对浪涌电流经过的所有可能的线路都进行了保护。
不同供电系统的浪涌保护器选型
- A代表浪涌保护器由四个压敏电阻模块组成,适用于TN-S系统;
- B代表浪涌保护器由三个压敏电阻模块及一个放电间隙模块构成,三个压敏电阻模块并在相线与中性线之间,放点间隙模块并在中性线与地线之间,适用于TT系统;
- C代表浪涌保护器由二个压敏电阻模块构成,适用于单相TN供电系统;
- D代表浪涌保护器由一个压敏电阻模块及一个放点间隙模块构成,适用于单相TT供电系统;
- E代表浪涌保护器由三个压敏电阻模块构成,三个压敏电阻并在相线与地线之间,适用于IT系统及TN-C系统。
本文原文来自CSDN,作者TOWE_T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