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第3大岛屿,每年以140多米的速度在扩大,很快将会和大陆相连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第3大岛屿,每年以140多米的速度在扩大,很快将会和大陆相连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OP1UDDN0543MD21.html

崇明岛,作为中国第三大岛屿,其发展历程堪称一部生动的地理变迁史。从1400年前的两个沙洲,到如今面积达1269.1平方公里的生态示范区,崇明岛见证了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塑造。本文将带您穿越时空,探寻这座岛屿的前世今生。

历史上的崇明岛

如果历史会说话,那对崇明岛的定义,似乎可以用“偶然”来表示。在我国古代历史中,崇明岛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且不说我国有上下五千年可追溯,单单是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从来没有把这里当作是一个“岛”。

1400年前,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在位期间,长江出海口附近出现了两个较大的沙堆,分列东西。所以当时人们简单直接的称这两个沙堆为东沙洲和西沙洲。很显然,长江入海,将大量泥沙带到了出海口。江水注入大海的同时,也将泥沙一点点堆积到比较集中的地方。久而久之,泥沙越来越多,越积越大,就这样形成了沙洲。

至于为什么这些沙子要一直冲到入海口才会堆积在一起,其中的原因也很好理解。入海前,长江受河道宽度限制,水流湍急,水中的泥沙会受到较大的冲击力,无法持续沉积到某个区域。当长江入海,便没了河道限制,水流忽然放缓,水里的泥沙没了强水流的冲击,自然就沉积到了一起。

后来在武则天时代,东西两个沙洲又出现了变化,古人用“渐积高广”形容这种变化。同时,附近居民也在两个沙洲附近活动,更有渔民直接在上面定居。从历史资料来看,这可能是第一批在此居住的人。

后来到了宋朝,东西两沙洲旁边,又出现了第三个沙洲。由于这些沙洲形成本质与长江泥沙有关,所以长江在何处入海,或者携带泥沙多寡,都会影响沙地的形态和面积。在近千年的时间里,有的沙洲慢慢坍塌,另一些新出现的则逐渐壮大。

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崇明岛的面积已经到了600多平方千米。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沉淀下,那两个小沙地,终于成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不过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这里虽有人居住,但是各类条件并不算好,甚至比其他地方还要差一些。究其原因,是它的面积和土地面貌一直在缓慢变化,各朝各代也没有组织大规模的治理与规划。所以此处虽靠近上海,也难引人注意。甚至很多岛上的本土居民,还大量前往上海寻找工作,留在岛上的人就少很多了。

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这里进行了两次规模较大的围垦。这两次大规模围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海的粮食问题。为了响应这两次围垦,当时的徐汇区区长带头积极报名,长宁区的一名女性团干部也加入其中。根据《澎湃新闻》资料,当时有3万多上海人到崇明围垦,其中的主要劳动力是年轻人,也有一些年龄较大的人参与其中。大家劲儿往一处使,最后的围垦结果也让人振奋。崇明岛由泥沙形成,本质上属于海岛范畴,所以受海洋影响较大。想要在这样的土地上种出粮食,只能先造堤坝,挡住海水和海风,避免恶劣天气影响农作物生长。

在第二次围垦行动中,当时的上海副市长宋日昌带队到崇明岛,用了半年多时间,陆陆续续修了6座大坝。那时,没有足够的机械化设备,只能靠着人力一点点修筑堤坝。崇明又几乎是环海的状态,到了冬天又湿又冷,特别熬人。可即使如此,有关崇明的围垦行动还是很成功的。到1963年,这个原来有些荒凉的地方,就开始给上海供应粮食和蔬菜了。可以说,崇明的前期发展,其实与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在这段时间,崇明岛的面积逐步增大,从建国前后的600多平方千米,增长到了如今的1269.1平方千米。

崇明岛的现状与未来

从沙洲扩展到600平方千米,前后共经历了一千多年,而从600平方千米到1200多平方千米,仅用了不到一百年。照此下去,未来的崇明岛或许不再仅仅是个岛,与大陆相连也是有可能的。东滩岛隶属于崇明岛,这里是长江入海后,泥沙的主要沉积地区之一。基于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东滩岛的面积一直在快速增加,几乎每年都会向外延伸出140米的陆地。从地图中可以看出东滩岛与大陆的距离很近,从崇明东滩湿地公园到上海市政府,都只有70公里的路程。如果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崇明岛与大陆相连,此处的交通与经济发展必然会提升一个大层次。

那么如今的崇明岛发展得怎么样呢?2016年,崇明岛撤县为区,意味着这里的未来发展将迎来变化。从这几年的发展轨迹和相关文件来看,崇明岛的定位其实是相对统一的。根据崇明区政府官网资料,崇明区一直在致力发展生态建设。比如2022年,就印发了关于碳中和的实施方案,提出“1+3”的目标定位。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将发展“五源多廊”作为重点发展道路。五源是指五个生态源地,其中青草沙水源保护区,是上海较为主要的保护区之一。多廊是指生态走廊,崇明区将建设一条市级的生态走廊,并辅以10条区级走廊。

此外,在农业、旅游和乡村振兴方面,崇明区的规划同样和生态紧密结合。以全国都在组织的乡村振兴为例,崇明区做的规划并不是引入工业,提高乡村收入,进行城乡联动。而是要改善乡村的基础配套,并提高村容村貌。从对外释放的信号可以看出,崇明区的定位与上海其他区域完全不同,甚至与全国大多数区域都不同。它更像是上海打造的一个生态宜居区,而不是经济飞涨区。不过话说回来,上海已经是全国经济最强的城市之一,几个核心区始终保持着较高的经济水平。如果将产业继续延伸至崇明区,最多是锦上添花。但是将崇明区建成生态示范区,则补齐了上海的最后一个短板。

总结:2025年2月12日,又一个生态联合实验室落户崇明区。据了解,这个实验室的建成,有利于建设生态观测体系。可见,崇明区的发展方向至今还遵循着前些年的规划。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个由泥沙形成的岛能变成桃花源式的区域,或许也是它最好的归宿。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