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讲清二战苏军之耻:66万部队全军覆没,基辅会战全纪实!
一文讲清二战苏军之耻:66万部队全军覆没,基辅会战全纪实!
1941年秋季,纳粹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对苏联展开全面进攻。在随后的基辅会战中,德军成功包围并歼灭了66.5万苏军,创下二战中单场战役俘虏人数之最。这场战役不仅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重大挫折,也是二战东线战场的重要转折点。
1941年秋,苏联的命运似乎悬于一线。德国闪电战已经席卷了欧洲的大片土地,而心存侥幸的苏联则成为了纳粹德国的下一个目标。希特勒筹划许久的“巴巴罗萨行动”正式开打!
苏联西南方面军在基尔波诺斯将军的指挥下,于9月20日在基辅附近同德军交火。这场战斗不仅是基辅会战的一部分,更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转折点。
由于准备不足,基尔波诺斯将军亲临前线,在战斗中负伤后死于德军炮击,苏联军队根本无法突破德军的进攻线。此时的斯大林处于狂怒之下,苏联军队被迫留在德军的包围圈中,最终酿成惨剧!令斯大林没想到的是,危机才刚刚开始!
苏联军队在基辅的失守,意味着德军可以自由地进入乌克兰的腹地,这是苏联的重要工农业基地。基辅的失守不仅使苏联失去了大量的军事装备和有生力量,更重要的是,它暴露了苏联在战略上的脆弱。
“巴巴罗萨计划”是一个宏大的战略,旨在摧毁苏联的军事力量,并占领其丰富的资源。希特勒在公开场合轻描淡写地谈论莫斯科的战略地位,但他的真实意图却是通过迅速的军事行动彻底击溃苏联。
希特勒的计划是分两路进攻:一路直指苏联的心脏——莫斯科,另一路则转向南方的基辅。目标是在三个月内消灭苏联的主力部队,从而确保德国在东线的军事优势。这一计划的核心是占领苏联的工农业基地,剥夺苏联的经济命脉,同时也是对苏联人民的一次沉重打击。
在希特勒的强硬指挥下,德军的装甲部队开始准备对苏联进攻。彼时的斯大林则因为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信任,没有充分准备应对可能的战争。尽管来自中国和日本的情报都显示德国即将对苏联发动攻击,但苏联的情报机构却因为错误的信息和对和平的渴望,未能及时做出反应。
斯大林的针对策略倒也光棍,试图通过展示苏联军队的力量来震慑德国。1941年5月1日,在莫斯科红场的阅兵式上,他邀请了德国军官观看,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展示苏联的军事实力。
同时,苏联在乌克兰地区加强了防御准备,以防万一德国真的发动进攻。正是这一无心之举,给了苏联日后翻盘的机会,但也遭受了重大损失!
1941年6月,德国突然对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德军装甲部队迅速推进,摧毁了苏军的大量装备和部队。随着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白俄罗斯相继沦陷。同年秋,随着纳粹德国的军队逼近苏联首都莫斯科,希特勒下达了一项重要命令,他指示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转向南方,与南方集团军协同作战,目标是包围并攻占基辅。
希特勒深知乌克兰地区的丰富资源对纳粹德国的战争机器至关重要,他渴望通过控制这一地区来切断苏联的退路。基辅的重要性在希特勒的坚持下直线上升,这一战略决策在德国高层引起了争议。陆军总部和中央集团军的高级指挥官们认为,应当优先攻占莫斯科,以此直接威胁苏联的政治中心。他们认为,一旦莫斯科陷落,苏联的抵抗将会因为指挥中枢的瓦解而变得混乱无力。古德里安本人也试图说服希特勒改变计划,但最终未能动摇这位纳粹德国领导人的决心。
希特勒的坚持导致了德军的战略分散。古德里安的部队被迫拆分,一部分继续向莫斯科推进,而另一部分则转向乌克兰。尽管面临着战线的延伸和兵力的分散,古德里安仍展现出了他的军事才能。他的部队成功渡过杰纳斯河,占领了罗姆尼,并打破了苏军的防线。
1941年8月底,德军南方集团军的克莱斯特元帅开始了他的行动,渡过了波涛汹涌的第聂伯河,并向北挺进,准备与古德里安的部队在基辅以东会合。这一战略行动是希特勒为了占领乌克兰而精心策划的。
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建议放弃基辅以保全力量,但斯大林直接拒绝了这一提议,为了坚定苏联国内的反抗决心,斯大林还把朱可夫给撤了职!
看出此战必败的人可不止朱可夫自己,西南方向总司令布琼尼也向斯大林建议撤出基辅,但斯大林同样拒绝了这一提议。两个军方重量级的任务都无法改变斯大林的决心,剩下的人更不敢吭声,更何况当是苏联经历大清洗还没过几年,所有人可都知道斯大林清除异己的雷霆手段。
整个苏联上下竟然没人敢就此策略提出异议,眼睁睁的看着数十万部队被德军包围,最终,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冒着风险下达了撤军命令,但这一命令被最高统帅部撤回,苏军彻底陷入了困境。这一系列的决策失误,使得苏军在基辅的防守变得极为被动。
到了9月初,德军发现苏军停止了溃退,决定加快行军速度,以尽快完成对基辅的包围。为了抵挡德军的进攻,苏军炸毁了第聂伯河上的桥梁,但为时已晚。
苏联政府官员开始大包小包的逃离基辅,守城军民的士气一下子土崩瓦解崩溃。基辅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德军的胜利只是时间问题。
直到这时,斯大林才开始捏着鼻子认了输,同意了撤退命令,可斯大林乐意,古德里安和克莱斯特可根本就不想让煮熟的鸭子飞走,德军装甲部队将最后的40公里缺口堵住,整个基辅以及周围地区完全内德军的巨大包围圈囊括在内,苏军第5、第21、第26、第37、第38集团军一个都没能幸免。
在短短两天内,包围圈边缘已经成为苏军士兵的坟场,遗留下无数的尸体和被遗弃的装备。与此同时,布琼尼在莫斯科与斯大林告别,准备前往西伯利亚战区担任新职。当得知自己曾经指挥的部队遭受重创时,他情绪崩溃,甚至一度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在斯大林的安慰下,他放弃了这个念头。
9月19日,为了阻止德军的进攻,苏军不顾莫斯科的命令,炸毁了第聂伯河上的所有桥梁。然而,比德军的炮火更可怕的是士气的崩溃。
苏联政府的高官们纷纷乘飞机逃离基辅,留下了无助的城市和人民。政府的撤离彻底摧毁了守城军民的最后一线希望,不久之后,德军便占领了基辅市区。
9月20日,铁木辛哥率领几个集团军从外围向基辅挺进,试图解救被困的苏军。但他不知道的是,西南方面军的高层已经牺牲,包括基尔波诺斯、政委布尔米坚斯科和参谋长图皮科夫,第5集团军司令波塔波夫也被俘,基辅已然失守。
从9月21日到9月23日,战斗持续进行。到了9月24日,苏军第26集团军停止了抵抗,基辅战役以德军的胜利而告终。三天后,铁木辛哥带领剩余的部队在别洛波利耶、布沙基、克拉斯诺格勒一带建立了新的防线,与基辅断绝了所有联系。
这场战役的结果是惨痛的。从德军完成包围的那一刻起,苏军的命运就已注定。包括外围部队和围城期间新组建的部队在内,德军一举摧毁了苏军7个集团军,俘虏了66.5万名苏军官兵,这是苏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最大损失之一。
对德军来说,这绝对算得上是辉煌大胜,但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最终却没有按照他的预期那样迅速结束战斗。苏联的广阔土地和严酷的冬季天气,以及苏联人民的坚强意志,都成为了德军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尽管希特勒在基辅会战中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他未能彻底击败苏联,这场战争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持久而血腥的消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