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当一位女博士决定先幽默起来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当一位女博士决定先幽默起来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626A0532200

从湖南小县城走出来的女博士何楚涵,凭借独特的教学方式和对国学的热爱,在抖音等平台吸引了400多万粉丝。她不仅在高校讲授《艺术导论》课程,还通过直播推荐书籍,让更多人接触到优质的文化内容。


“一日看尽长安花。”女博士何楚涵未曾料到,一个讲述王维15岁开始京漂的短视频,让她在网络上爆红。
事实上,她也曾有一个京漂的梦。从湖南一个贫困县的小镇姑娘,走到北京,走到《百家讲坛》的主讲人,走到几百万粉丝面前,她失败过,蹉跎过,但从未怕过。

国学“段子手”

300人的大教室里,后排座位很快被一抢而空,前几排却稀稀拉拉的。这是大学公选课的普通一景。

上课铃响,何楚涵清了清嗓子,没有对着ppt照本宣科,而是抛出了一个经典的哲学问题:“什么是美?”

立刻有男生抢答:“长发飘飘就是美。”人群中爆发出一阵笑声。何楚涵笑了笑,继续追问:“悲剧和喜剧,哪个更打动你们?”学生们答曰:“悲剧。”“那么,悲剧美吗?”方才还七嘴八舌的课堂,登时陷入了缄默。

这些学生来自各个专业,有学会计的、学生物的、学土木工程的……每个人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储备知识都不一样,有些人甚至对艺术一无所知。

何楚涵需要把他们的目光聚拢过来。

为了带领学生认识“美”这一简单概念的复杂性,何楚涵开始说起《巴黎圣母院》中著名的角色卡西莫多。因长相怪异,卡西莫多出生时便被父母遗弃,为副主教克洛德所收养。与外貌丑陋相呼应,卡西莫多却有一颗高尚纯洁的内心,与貌美的女孩爱斯梅拉达发生了一段纯洁的爱情。故事中,爱斯梅拉达受爱而不得的追求者陷害而死,卡西莫多毅然走向死亡,其命运极具悲剧性美感。

循循善诱下,何楚涵希望让学生们领悟到:美不仅是具象的事物,抽象如悲剧性所带来的思考性力量,也可以是一种美。

2022年,何楚涵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取得艺术学博士学位。而后,她成为一名高校教师,负责讲授《艺术导论》课。这是一门面向全校学生的公选课,如何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听懂课程知识,成为难题。


图 | 何楚涵的课堂一座难求

何楚涵是90后,出生在湖南娄底的一座小县城。没有电脑、没有手机,父母还严格限制看电视时间,年幼的何楚涵是通过书籍里的各种故事,领略了更广阔的人类世界和人类幽深的哲思。小学四年级时,她读父亲出差带回的《文化苦旅》《聊斋》和《红楼梦》,虽然年幼无法领会书中全部深意,但已能看懂其中的新奇。

想起年幼时启蒙的经历,何楚涵意识到,故事就是传递知识最简便的“桥梁”:“讲知识(学生)不爱听,但讲故事就来劲了。”

故事有记忆点,是何楚涵课堂内容的特色。例如,她介绍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先从背后的心酸故事讲起。公元675年,洪州的阎都督在当地新修的阁楼大宴宾客,并借机向江西各大名流举荐女婿吴子章,让女婿借此展现才华。不曾想,宴会上“杀”出一位“王”炸,写了篇文章抢尽风头。这位“王”炸正是《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彼时,25岁的王勃经历了仕途和人生上的双重打击,正在前往探望自己被贬的老父亲的路上,路过洪州时恰好赶上了这场宴会。一句“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道出了王勃对世事难料、怀才不遇的声声叹息。

她会贴近年轻人的流行文化找切入口。讲李白,先从“王者荣耀”讲起,游戏里李白的大招叫“青莲剑歌”。她告诉学生,在真实的历史上,李白不仅是诗人,也是剑客。白居易则从“饭搭子”切入,讲白居易不仅自己爱吃胡饼,还学着做饼分给朋友吃,于是优秀“饭搭子”白居易写出了“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这样的诗句。

以故事为包装串联知识,何楚涵陆续创作了很多国学段子。学生们觉得很新奇,第一次发现“课还能这么讲”“就像在听脱口秀一样”。

她的课很快在校园“走红”。半学期后,她发现有学生带上朋友旁听,学生们有时因为人多还坐在讲台边上听讲。这堂安排在周末下午的公选课,出勤率达到了110%。

知识破壁人

2013年,硕士毕业的何楚涵应聘南京一所民办院校,第一次登上讲台。准备试课前两天,她把课上要讲的每一句话都抄在纸上,不停地背诵。15分钟的试课结束,T恤衫都湿透了。

如今,何楚涵最讨厌的就是背诵课件。她总是无止尽地围着书打转,看到了新知识点,就想办法串进知识网。课程内容随老师的见识增长流动,每年的课堂内容都有所不同。“你看三本书,和看十本书讲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的。”

后来“红”到网络上,则是个意外。有次正式上课前,何楚涵想检验自己准备的内容是否能让零基础的学生听懂、听进去,便提前发到了抖音上。

她想着:如果网友喜欢,学生大概率也会喜欢。第一期讲苏东坡是用手机随手录的,只收获了两个赞。直到去年5月,她发布了一则讲“诗佛”王维的视频。

“佛系”,何楚涵套用这么一个流行词和王维称号“诗佛”勾连,开始讲述王维的故事。

在唐宋诗词大家中,王维的诗素以闲适突出其中。

“但王维不是一开始就这么佛系。”何楚涵说。在她梳理的故事中,王维的人生开篇绚烂。他含着金钥匙出生在名门望族,15岁时一个人去长安求取仕途,当一个“京漂”。21岁就成为轰动长安的状元郎,所谓“鲜衣怒马少年时,一日看尽长安花”。不料半年后,他的人生急转直下,被贬山东,妻离子散。

人生跌宕才刚刚开始。遭谪贬后,他遇宰相张九龄提拔重新入朝,又因张九龄失势,遭新任宰相李林甫陷害被贬。年过五十,逢安史之乱遭遇牢狱之灾。暮年,他终于归隐山林。

在视频结尾,何楚涵总结王维的“佛系”之处:“‘佛’不是我生来就躺平,所谓的看透、所谓的放下,那一定是曾经拼搏过、曾经追求过,我曾经拿起过,我才放下。”

视频发布后,抖音后台一夜涌入了几十万人关注。4个月后,她得到央视报道,主持人白岩松评价她:“以吸引人的方式去讲王维、李白,帮助更多人走进了中国诗词的美好天地。”


图 | 镜头下的何楚涵

持续创作至今,她已经在抖音上积累了400多万粉丝。

红遍网络的何楚涵影响力越来越大,有一次回母校中国传媒大学办事,意外遇到了许多慕名合照的关注者。有位母亲把7岁的女儿带来听课。母亲说,女儿在手机上刷到了何楚涵讲解《滕王阁序》的抖音视频,立志要把《滕王阁序》背下来,于是自己便特意带着女儿从石家庄赶来。

何楚涵和年少的王维一样,对自己的人生胸怀期待,并不吝付出行动。15岁时,她梦想当话剧演员,操着一口浓重的湖南口音就跑去参加校园里举办的朗诵大赛。结果,她开口一句“老si早上好”,直接被老师赶出门。心碎之余,何楚涵花数年时间纠正自己的普通话口音,考了无数次的普通话,终于考上了一级甲等。

在南京工作时,她还做过甜品店的副业。当时校门口有一家卖水果酸奶的小店,何楚涵觉得很好吃。为了获得配方,她厚着脸皮在店里蹲守了3天,求着老板告诉自己配方。失败后,她又心生一计,在知网上挨个抄写食品专业论文中的甜品配方,再试着做出来,没想到味道竟然还不错。

2019年,她辞去了南京的高校教职,回炉读博,并得以遇见三位对人生影响深远的恩师。

中传艺术研究院的徐辉教授便是其中一位。她领着何楚涵品读经典时,讲课很慢,逐字地读,逐字地解,有时候,光一个字就能讲一节课。一开始,何楚涵觉得“太夸张了”,但等读完一本书,她发现自己读书的深度被提升了好几层境界。带着这些知识再回过头阅读名著,何楚涵从书中看见一个从前被自己遮蔽、忽视的世界。

博士毕业后,重新走上传道受业解惑之路,何楚涵却发现读书的人变得越来越少。她感到忧心。平时,她还会收到一些网友的留言,问她:“读诗有什么用呢?难道面试的时候我背首诗吗?”或者往大了说,在理科被奉为圭臬、文科无用论盛行的时代,读书有什么用呢?何楚涵当时的回答是:“文科改变的是人,而科技和未来是靠人来改变的。”

背诗虽然不能找到工作,但可以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对照着关注自己。就像很多人能从王维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一样。在何楚涵看来,这便是文科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经营账号一段时间后,何楚涵发现关注者中,有不少年龄三四十岁的人。评论区常有人留言:“抖音真好,我虽然不是大学生,但我照样能听大学教授讲课。”这让她重新思考教育的意义,“中国上了大学的人不足10%,难道剩下90%的人就不需要知识了吗?”

“真正的大学在于传播知识。”现实中一堂课最多容纳200人,而她的抖音账号相当于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让“很多没有机会上大学的人,也能听到大学课堂里的知识。”


图 | 博士毕业的何楚涵

“不合群”带货

2023年7月份,何楚涵收到了一批出版社寄来的图书,希望她能在直播中帮忙推荐。

此前,何楚涵一直有个担忧。短视频只是一个钩子,它可以激发大家对某个知识点的兴趣。入门后,如何让有需要的人在深度和广度上积累学识,还需要其他辅助办法。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归书籍。

于是,她开始了挑选书籍,直播推荐的新尝试。

第一次开荐书直播,何楚涵有点手忙脚乱。弹幕里,网友热切留言讲述困惑,盼望得到她的解答。“四大名著到底是看文言文还是白话文?”“我想学习,入门应该先看什么类型的书?”“能不能给我推荐一本适合初一女生看的书?”还有人问道“老师到底什么是无为,无为是不是‘躺平’?”五花八门的提问,一齐涌向何楚涵,检验着她的知识面,考验着她的临场应变能力。

每次直播,她只推荐10本精挑细选的好书。4个小时的直播下来,光一本书,她就要讲解近半个小时,把一本书为什么值得看、哪里值得看,抽丝剥茧地展示给所有人。一次直播中,她推荐了由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译注的全套《资治通鉴》。这是一套由14本厚厚的精装版书籍构成的大部头。张大可老先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前后倾注了30年的时光,以一己之力完成了全注全译工作。

“上一个注资治通鉴的人,还在700年前。”

那一场直播,何楚涵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来解读这套《资治通鉴》。在同行看来,这么播明显违反商业逻辑。有从业者建议她控制节奏,增加类似“3、2、1上链接”“最后一本最后一本”这样的促销环节。

思考过后,何楚涵还是决定不采用这些方式。她不喜欢这样的氛围,更愿意在直播间安安静静地分享、推荐一本好书,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去影响一小部分人就够了。


图 | 直播中的何楚涵

比起其他品类的直播间,图书直播间的流量不算高。“100个人里,同样是花几十元钱,有50人可能会选择去看电影,30人决定买杯奶茶,只有不到20人会选择买书。”有次和一位出版社的老师聊天,何楚涵提到自己小时候的梦想是开家书店。对方第一句话就是调侃她:“那你想好准备亏多少钱了吗?”何楚涵听完被逗得哈哈大笑,回过头心里却不是滋味。

人最少时,何楚涵的直播间里只有不到100人在线。她干脆关掉显示人数的画面,专注讲解书籍。有时候人多,她还没讲完一本书,观众就抢光了书的库存,她也不着急,坚持把这本书介绍完,再推进下一本。

一些遭遇误解的时刻还是找到了她。有人质疑她:读书人为什么要抢直播生意?她不愠不恼,心里却有主意:做学问不是把自己束之高阁,关在象牙塔里不问世事,若能将知识与真实的生活关联,将知识传播到需要的人手中,再好不过。

荐书是一件有门槛的事。书是观念的集合,无法像推荐一款肥皂一样,只要展示功效和卖点,吆喝两声“便宜实惠”就能打动消费者。只有自己扎扎实实读过每一本书,把自己埋进书海里,才能讲出其中的门道。出版社推来的书,每一本她都要亲自过目、翻阅。即便是读过的名著,遇上不同版本,何楚涵也要再翻看一遍。“粉丝的信任是很难得的,很多时候人家只给你一次机会。”

有次,一位观众将家里的书柜照片发给何楚涵。那书柜半个架子上摆的都是何楚涵推荐的书。欣喜和感动之余,她不忘回复叮嘱对方:“你一定要看,不要只买。”

最近,何楚涵租下了一间更宽敞的工作室。在被四面书架环绕的房间中央,摆放着一张长桌。出版社送来的书籍平铺摊开在桌上,何楚涵逐个检查、阅读。每100本书里,最后只有10本能入选。但总有一些商家,会通过种种社会关系找上她,以出席活动为由邀请她见面。她不愿让人情世故掺和进选书的标准,总是能躲就躲。


图 | 搬迁中的新工作室

2024年5月5日,何楚涵以主讲人身份登上《百家讲坛》,继续用生活化的风格,讲述一代文宗欧阳修的成长历程。

节目播出后,她想起过去求学时,自己有一次路过北京CBD国贸。望着眼前繁华的高楼,她忍不住停下了脚步,在心里感叹:“要是能在这里安家该多好啊。”

学生时代,她为了成为主持人站上舞台,投了数不清的简历,被拒绝和嘲讽的次数连自己都记不清。如今,从湖南的小县城一路走到央视的舞台,在北京结婚买房,那个被嘲笑的“白日梦”走进了现实。借着书籍的阶梯,她走向了更宽广的人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